《东偏小室去日最远每逃暑之地戏作五字》
时间: 2025-04-28 13:55: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肃肃檐阴转,泠泠笕水鸣。
高墉日气远,方簟午风清。
渴爱餐浆美,慵便葛屦轻。
新秋忽在眼,结束问山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清凉的夏日场景。檐下的阴影渐渐移动,溪水轻声流淌。高耸的城墙上,阳光的热气似乎已经远去,竹席上吹来的午风显得格外清凉。渴望美味的食物,懒散地穿着轻便的麻鞋。忽然间,新秋的气息在眼前出现,不禁问起山路的行程。
注释:
- 肃肃:形容环境安静、清冷的样子。
- 檐阴:屋檐下的阴影。
- 泠泠:形容水声清脆悦耳。
- 高墉:高耸的城墙。
- 方簟:方形的竹席。
- 餐浆:指食物和饮料。
- 葛屦:用葛麻制成的轻便鞋。
- 结束:指结束旅程或问询情况。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特别的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古人常以自然为景,寄托情感,陆游也在此诗中表达了对清凉夏日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他生活在动荡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国家的沦陷与复兴,作品多表现爱国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陆游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作于盛夏,诗人身处一个避暑的地方,借助清凉的环境,表达了对生活的享受和即将到来的秋天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开头两句,诗人描绘了檐下的阴影和溪水的声音,给人一种宁静而清凉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避暑的胜地。接着,诗人提到高墙上的阳光已经远去,竹席上吹来的风让人心旷神怡,这一切都显示出诗人对环境的敏锐感受。
第三、四句则转向内心的渴望与思考,渴望美味的食物与轻便的鞋子,表现出一种慵懒而惬意的生活态度。最后一句提到新秋的来临,带出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替,诗人感慨万千,似乎在思考自己的山路行程,展现出一种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内心的感受,展现了陆游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是一首充满生机和思考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肃肃檐阴转:檐下的阴影渐渐移动,营造出一种安静清凉的氛围。
- 泠泠笕水鸣:溪水流动的声音清脆悦耳,增强了夏日的清凉感。
- 高墉日气远:高墙上阳光的热气似乎已经消散,表示环境的变化。
- 方簟午风清:竹席上吹来的午风凉爽宜人。
- 渴爱餐浆美:诗人渴望美味的饮食,表现出生活的享受。
- 慵便葛屦轻:懒散地穿着轻便的鞋子,体现出一种悠闲的生活状态。
- 新秋忽在眼:新秋的气息突然出现在眼前,暗示季节的更替。
- 结束问山程:结束一段旅程,向山问询,表达出对未来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拟人:如“泠泠笕水鸣”,赋予水声以人的特性,使其更具生动感。
- 对仗:如“高墉日气远,方簟午风清”,展示了诗人的对称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对生活的享受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出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檐阴:象征着避暑与宁静。
- 笕水:象征着清凉与自然的声音。
- 高墉:象征着隔绝与广阔的视野。
- 方簟:象征着舒适的生活。
- 新秋: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泠泠笕水”指的是什么? A. 车声
B. 水声
C. 风声
D. 人声 -
诗人表达了对什么的渴望? A. 美食
B. 旅行
C. 财富
D. 名声 -
诗中提到的“新秋”象征着什么? A. 春天
B. 时间的流逝
C. 冬天
D. 暑假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陆游的《东偏小室去日最远每逃暑之地戏作五字》与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象,但陆游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的生活态度和对环境的敏感,而杜甫则带有浓重的历史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两者在风格与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宋代与唐代诗歌的不同特色。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