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乙亥暮春夜雨初晴》
时间: 2025-01-11 05:12: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蝶恋花 乙亥暮春夜雨初晴
作者: 溥儒
十二阑干春已半。柳絮杨花,落尽无人管。
雁宿平沙云路断,琐窗零雨生清怨。
芳径玉阶吟欲遍。绿树成阴,处处韶光乱。
帘外月华寻不见,清光又照谁家苑。
白话文翻译
春天已经过了一半,栏杆上柳絮和杨花纷纷落下,没人来打理。
大雁栖息在平沙上,云路已断,窗外细雨滴落,令人感到淡淡的怨愁。
芳香的小径和玉阶诗吟想要遍及四方,绿树成荫,处处春光迷乱。
窗帘外的月光寻觅不到,清亮的光辉又照在谁家的园子里呢?
注释
- 阑干:栏杆。
- 柳絮:柳树的花絮,春天落下的柔软的东西。
- 杨花:杨树的花,春天落下。
- 雁宿:大雁栖息。
- 琐窗:小窗,指窗户。
- 零雨:细小的雨滴。
- 清怨:淡淡的怨思。
- 芳径:香气四溢的小径。
- 玉阶:指华丽的台阶。
- 韶光:美好的时光。
- 帘外月华:窗帘外的月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溥儒(1896-1963),字子璜,号秉文,满族,近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和诗人,曾任职于北平的多所高等学府。他的作品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艺术风格,尤其在诗词创作上,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厚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乙亥年春季,正值春末夏初之际,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自然美的钦佩,同时也隐含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此诗以春末的景象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和时间流逝的感悟。首句“十二阑干春已半”,用“半”字揭示了春天已过大半,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令人感到一丝惆怅。接下来的描绘中,柳絮和杨花的飘落,象征着春天的结束与生命的脆弱,给人以无可奈何的感受。
“雁宿平沙云路断”,则描绘了孤寂的意境,大雁的栖息似乎在暗示着离别与孤独,窗外的细雨更是增添了一种清冷的怨愁。诗的下半部分“芳径玉阶吟欲遍”,转而描绘出春天的美好,芳香的小径和华丽的台阶令人向往,却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与渴望。最后的“帘外月华寻不见”,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寻与失落,月光也在此刻显得无比遥远,令人沉思。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蕴藏着对生活的感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二阑干春已半。”
- 这里的“十二阑干”可理解为栏杆,表明作者所处的环境,春天已经过了一半,意在强调时光的流逝。
-
“柳絮杨花,落尽无人管。”
- 柳絮和杨花的落下象征春天的结束,没人去打理反映出一种孤独和无奈。
-
“雁宿平沙云路断,”
- 大雁在平沙上栖息,云路已断,暗示着旅行的结束与孤独的感觉。
-
“琐窗零雨生清怨。”
- 小窗外细雨轻滴,带来淡淡的怨愁,营造出一种愁绪的氛围。
-
“芳径玉阶吟欲遍。”
- 描述春天的美好,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想要吟唱。
-
“绿树成阴,处处韶光乱。”
- 绿树成荫,春光明媚,但处处迷乱的景象反映了内心的复杂感受。
-
“帘外月华寻不见,”
- 窗帘外的月光无法寻觅,象征着美好事物的失去。
-
“清光又照谁家苑。”
- 月光洒落在谁的庭院中,反映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无奈。
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如“琐窗零雨生清怨”,通过细雨的滴落传达情感。同时在意象的运用上,诗人通过自然景象传达内心感受,展现出自然与人情的交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絮:象征着春天的轻盈与生命的脆弱。
- 杨花:代表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 雁:象征着离别与孤独,传达出思念之情。
- 月华:象征着美好与失落,反映对生活的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十二阑干”指的是什么?
- A. 栏杆
- B. 树木
- C. 河流
-
“雁宿平沙云路断”中的“雁”象征着什么?
- A. 旅行
- B. 离别
- C. 幸福
-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A. 对春天的赞美
- B. 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 C. 对爱情的思考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词对比:
- 比较溥儒的《蝶恋花》与李清照的《声声慢》。两者都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李清照更多地抒发了对爱情的思念,而溥儒则更侧重于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溥儒诗文集》
- 《古诗词艺术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