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呈折子明丈十首 其四 赵蕃 〔宋代〕 不惟句律有家风,笔阵仍推大令工。兹道祗今殊寂寞,求公须向古人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不仅在句法和韵律上体现了家族的传统风格,而且在书法艺术上也被推崇为大令(古代对书法家的尊称)的精工。然而,这种艺术之道如今却显得异常寂寞,想要找到像您这样的人才,恐怕只能到古人中去寻找了。
注释:
- 句律:指诗歌的格律和韵律。
- 家风:家族的传统风格。
- 笔阵:指书法艺术。
- 大令工:古代对书法家的尊称,意指书法技艺高超。
- 兹道:指书法艺术之道。
- 殊寂寞:非常寂寞,指这种艺术之道现在很少有人继承。
- 求公:寻求您这样的人。
- 古人中:指古代的书法家。
诗词背景: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也有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这首诗是赵蕃呈给折子明的一组诗中的第四首,表达了对折子明书法艺术的赞赏,同时也感慨书法艺术的传承之难。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折子明书法艺术的赞美,反映了宋代书法艺术的传承问题。诗中“不惟句律有家风,笔阵仍推大令工”一句,既肯定了折子明在诗歌创作上的家族传统,又赞扬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高超技艺。而“兹道祗今殊寂寞,求公须向古人中”则表达了作者对书法艺术传承的忧虑,认为当今时代很难找到像折子明这样的人才,只能向古代的书法家寻求灵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赵蕃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对艺术传承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首句“不惟句律有家风”,指出折子明不仅在诗歌的格律上继承了家族的传统,而且在书法艺术上也有着非凡的造诣。
- 次句“笔阵仍推大令工”,用“笔阵”比喻书法艺术,用“大令工”赞扬折子明的书法技艺高超。
- 第三句“兹道祗今殊寂寞”,表达了作者对书法艺术传承的忧虑,认为这种艺术之道现在很少有人继承。
- 末句“求公须向古人中”,表明作者认为要找到像折子明这样的人才,只能向古代的书法家学习。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笔阵”比喻书法艺术,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不惟句律有家风,笔阵仍推大令工”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扬折子明的书法艺术,并表达了对书法艺术传承的忧虑。通过对比折子明的书法技艺和古代书法家的成就,作者强调了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并呼吁人们向古人学习,以保持和发扬传统艺术。
意象分析:
- 笔阵:比喻书法艺术,形象地描绘了书法的气势和美感。
- 大令工:象征着书法技艺的高超,是书法家的尊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笔阵”比喻的是什么? A. 书法艺术 B. 绘画艺术 C. 诗歌创作 D. 音乐演奏 答案:A
-
诗中“大令工”指的是什么? A. 古代官员 B. 书法家 C. 画家 D. 诗人 答案:B
-
诗中“兹道祗今殊寂寞”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对书法艺术的喜爱 B. 对书法艺术传承的忧虑 C. 对折子明的赞赏 D. 对古代书法家的怀念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论书》:苏轼的这首诗也表达了对书法艺术的深刻见解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思考。
- 黄庭坚《论书》:黄庭坚的这首诗同样探讨了书法艺术的价值和传承问题。
诗词对比:
- 赵蕃的这首诗与苏轼、黄庭坚的书法论诗相比,都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书法艺术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思考,但各有侧重,赵蕃的诗更侧重于对个人书法技艺的赞赏和对传承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等多位宋代诗人的作品,是研究宋诗的重要参考书。
- 《中国书法史》:详细介绍了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对理解诗中的书法艺术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