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月 本意》
时间: 2025-01-26 01:47:10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西湖月
作者: 孙鼎臣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平湖滟潋寒光,浸十里长堤,晶莹如许。藕花香满,三更画舫,一枝柔橹。柳汀芦溆外,暗照见鸳鸯双宿处。但怪得,隐隐歌声,渐入段家桥路。罗裳乍倚西风,便忘了湖中,一天秋露。彩云休散,还愁寂静,白鸥无主。采菱人去远,尚暗想凌波前日步。剩萧瑟蟹火渔灯,夜深来去。
白话文翻译:
在平静的湖面上,寒光闪烁,映照着十里长堤,晶莹剔透。藕花的香气弥漫开来,三更时分,画舫轻荡,一只柔软的橹在水中划动。柳荫和芦苇荡外,隐隐约约能看见鸳鸯双双栖息的地方。只有感叹,隐约传来的歌声渐渐飘向段家桥的方向。罗裳轻倚在西风中,仿佛忘却了湖中一夜的秋露。彩云不愿散去,心中愁怅,白鸥孤独无主。采菱的渔人已然远去,仍在暗想起曾经在波上漫步的情景。只剩下萧瑟的蟹火渔灯,深夜中来来往往。
注释:
- 滟潋:水波荡漾的样子。
- 藕花:荷花,象征着纯洁和美好。
- 三更:夜里的一段时间,指午夜时分。
- 罗裳:轻薄的衣裙,通常用于形容女子的衣物。
- 凌波:指在波上行走,形容轻盈的步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鼎臣,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清丽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风貌,常常表达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创作背景:
《西湖月》创作于清代,正值西湖风景如画,诗人在此背景下,描绘了湖光山色与人情交融的情景,展现了西湖的美丽和宁静。
诗歌鉴赏:
《西湖月》是一首描绘西湖夜景的抒情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情之美的完美结合。诗的开头描绘了湖面的寒光和长堤的晶莹,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冷的氛围。接着,通过藕花、画舫等意象,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幽美。诗中提到的鸳鸯、歌声、罗裳等元素,进一步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念。
诗的最后,通过“萧瑟蟹火渔灯”,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凄凉的意境,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整体上,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西湖的自然美景,也传达了诗人对生活、对往事的感慨,体现了清代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平湖滟潋寒光:湖面波光粼粼,寒冷的光影映照其上。
- 浸十里长堤,晶莹如许:光影渗透至十里长堤,显得晶莹剔透。
- 藕花香满:藕花的芬芳弥漫四周。
- 三更画舫,一枝柔橹:在三更时分,画舫轻摇,橹声柔和。
- 柳汀芦溆外,暗照见鸳鸯双宿处:柳丛和芦苇荡外,隐约能看到鸳鸯成双栖息。
- 但怪得,隐隐歌声,渐入段家桥路:令人惊讶的是,隐约的歌声逐渐飘向段家桥。
- 罗裳乍倚西风,便忘了湖中,一天秋露:轻薄的衣裙倚着西风,仿佛忘却了湖中一夜的秋露。
- 彩云休散,还愁寂静,白鸥无主:彩云不愿散去,心中仍感到寂静,白鸥无处可归。
- 采菱人去远,尚暗想凌波前日步:采菱的人已远去,依然在想念曾经在波上漫步的日子。
- 剩萧瑟蟹火渔灯,夜深来去:只剩下萧瑟的蟹火与渔灯,在深夜中来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寒光”、“晶莹”比喻湖面美丽。
- 拟人:如“彩云休散”,让自然景物赋予人性。
- 对仗:如“柳汀芦溆外,暗照见鸳鸯双宿处”,对称工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同时流露出对往日时光的怀念与孤独感,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意象分析:
- 平湖:象征宁静与平和。
- 藕花:象征纯洁与美好。
- 鸳鸯:象征爱情与伴侣。
- 白鸥:象征孤独与失落。
- 蟹火渔灯:象征夜晚的生活与渔民的辛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藕花”象征什么?
- A. 纯洁与美好
- B. 忧伤
- C. 丰收
- D. 静谧
-
“罗裳乍倚西风”中的“罗裳”指的是什么?
- A. 轻薄的衣裙
- B. 魅力的外表
- C. 传统的服饰
- D. 秋天的衣物
-
诗中提到的“采菱人”在诗的最后有什么情感表现?
- A. 快乐
- B. 忧愁
- C. 愤怒
- D. 无奈
答案:
- A. 纯洁与美好
- A. 轻薄的衣裙
- B. 忧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同样描写夜晚景色与孤独情感。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表达思念之情。
诗词对比:
- 《西湖月》与《夜泊牛津》:两者都描绘了夜晚的意境,但前者更专注于自然景色,后者则更强调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选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西湖文化与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