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子林节推官融水》

时间: 2025-01-22 21:46:27

桂岭梅花欲争发,融水幕宾来访别。

可怜疋马犯霜风,吟遍梅花更吟雪。

我如病蚕已三眠,作茧不就黏壁乾。

君如云表秋健鹘,政好搏扶整羽翰。

中书落笔看给札,皈时过我聊投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王子林节推官融水
桂岭梅花欲争发,融水幕宾来访别。
可怜疋马犯霜风,吟遍梅花更吟雪。
我如病蚕已三眠,作茧不就黏壁乾。
君如云表秋健鹘,政好搏扶整羽翰。
中书落笔看给札,皈时过我聊投辖。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别王子林的情景。梅花在桂岭上争相开放,融水的幕宾前来告别。可怜那匹瘦马在霜风中挣扎,吟唱着梅花的同时又吟诵着雪花。我就像病重的蚕,已经沉沉入睡三次,蜕茧时却无法黏附在墙壁上。你如同高空中的秋鹰,正适合搏击长空,展翅翱翔。中书的笔落在纸上,看看能否写下信札,等你回来的时候,我就可以与你交谈了。

注释

  • 桂岭:指桂岭山,梅花盛开的地方。
  • 幕宾:指幕府的宾客,这里指的是王子林。
  • 疋马:瘦弱的马。
  • 吟遍梅花更吟雪:意为在吟诵梅花之余,也吟诵雪花,表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病蚕已三眠:病蚕多次沉睡,形容自己的无助与困顿。
  • 云表秋健鹘:比喻王子林如同高空中的猎鹰,象征着其志向和能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词人。其诗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擅长描写田园风光和人生哲理,作品风格多样、题材广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杨万里在送别友人王子林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祝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诗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情感的细腻与深沉。

诗歌鉴赏

《送王子林节推官融水》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与祝福。开篇的“桂岭梅花欲争发”,不仅描绘了梅花盛开的美丽景象,也象征着友人即将开始新的人生旅程。诗人通过“可怜疋马犯霜风”的描写,传达了对友人前途艰辛的担忧。

接下来的比喻和象征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自比“病蚕”,意在表达自己的无奈与困境,而对王子林的描述则是将其比作“云表秋健鹘”,显示出他对友人未来的美好期望与祝福。最后一联提到的“中书落笔看给札”,则是诗人对友人未来联系的期待,表达出希望与思念之情。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通过自然与人生的结合,展现出深厚的友情与对未来的憧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桂岭梅花欲争发:梅花在春天的召唤下,争相开放,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2. 融水幕宾来访别:友人王子林来访,准备告别,表示亲密关系。
  3. 可怜疋马犯霜风:瘦马在寒风中苦苦挣扎,暗示旅途艰辛。
  4. 吟遍梅花更吟雪:诗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好,既吟梅花也吟雪,显示出对美的向往。
  5. 我如病蚕已三眠:诗人感到无助与疲惫,表现出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6. 作茧不就黏壁乾:无法顺利完成蜕变,暗示诗人的困境。
  7. 君如云表秋健鹘:将友人比作高空中的鹰,展现出其志向与能力。
  8. 政好搏扶整羽翰:希望友人能展翅高飞,追逐理想。
  9. 中书落笔看给札:期待能有书信往来,保持联系。
  10. 皈时过我聊投辖:希望友人归来时能相聚,表达了深厚的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己比作“病蚕”,将王子林比作“云表秋健鹘”,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拟人:梅花“欲争发”,赋予物种以情感,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较为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情,既有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也有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感慨。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梅花:象征着高洁、坚韧的品质。
  2. 疋马:象征着旅途的艰辛与困顿。
  3. 病蚕:象征着无助与疲惫的状态。
  4. 秋鹘:象征着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梅花”象征什么?

    • A. 美丽
    • B. 高洁
    • C. 春天
    • D. 友谊
  2. 杨万里自比为“病蚕”,这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自信
    • B. 无奈
    • C. 期待
    • D. 快乐
  3. “君如云表秋健鹘”中,“云表秋健鹘”指的是什么?

    • A. 友人的志向
    • B. 自然景物
    • C. 诗人的状态
    • D. 友人的容貌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 《送友人》李白

诗词对比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杨万里的《送王子林节推官融水》均是送别诗,前者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惋惜与祝福,而后者则更侧重于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结合,风格各异却同样真挚。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杨万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