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赵孟益游西山寺》

时间: 2025-01-11 08:37:17

佛何为者占崔嵬,引得骚朋蹈险来。

洗钵有泉披草见,入门无迳凿岩开。

避人幽鸟毛生样,守屋残僧面死灰。

自是世閒心绝处,灵山无分莫徘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赵孟益游西山寺
陈著 〔宋代〕

佛何为者占崔嵬,引得骚朋蹈险来。
洗钵有泉披草见,入门无迳凿岩开。
避人幽鸟毛生样,守屋残僧面死灰。
自是世閒心绝处,灵山无分莫徘徊。

白话文翻译:

这座寺庙坐落在山崖之上,吸引了许多骚扰的朋友们前来攀登探险。
洗钵的泉水从草丛中流出,走进寺门时却没有小路,而是需要凿开的岩石。
避开世俗的人群,听到幽鸟的鸣叫,只有毛发蓬松的样子;
守门的残僧面色如同死灰。
这里本是世外桃源,心境绝然,灵山之上与世无争,何必再徘徊呢?

注释:

  • 佛何为者:佛教的教义或佛像所在的地方。
  • 崔嵬:高耸陡峭的样子。
  • 骚朋:指品味高雅但行为轻浮的朋友。
  • 洗钵:指僧人用来洗涤的法器。
  • 幽鸟:指在安静环境中栖息的小鸟。
  • 死灰:形容残僧面色黯淡,犹如死去的灰烬。

典故解析:

  • 本诗提到的“灵山”是指佛教文化中常提到的圣山,象征着宁静与超脱。
  • “避人幽鸟”暗示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是宋代的诗人,作品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陈著游览西山寺时,感受到寺庙的宁静与世俗的纷扰之间的对比,表达了他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诗歌鉴赏:

《次韵赵孟益游西山寺》表现了诗人在西山寺游览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寺庙的幽静和僧人的落寞。诗中运用生动的意象,通过“崔嵬”的山势和“幽鸟”的鸣叫,渲染出一种世外桃源的氛围。诗人以“引得骚朋蹈险来”开篇,传达出人们对美景的向往,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诗歌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残僧的孤独与死灰的面色,暗示出对人世繁华的无奈与失落。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佛何为者占崔嵬:在高耸的山崖上,佛教的存在使得这里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
  2. 引得骚朋蹈险来:吸引了那些爱冒险的朋友们来此游玩。
  3. 洗钵有泉披草见:泉水流淌,草丛中显现出洗钵的样子。
  4. 入门无迳凿岩开:走进寺庙时并没有小路,只能凿开岩石。
  5. 避人幽鸟毛生样:远离人群,幽静的鸟鸣声中,鸟儿的羽毛显得蓬松。
  6. 守屋残僧面死灰:守门的僧人面色如同死去的灰烬,反映出他的孤独与无奈。
  7. 自是世閒心绝处:这里本是心灵绝尘的地方,远离世俗的纷扰。
  8. 灵山无分莫徘徊:灵山之地与世无争,不必在此徘徊。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面死灰”,形象地描绘了僧人的消沉状态。
  • 对仗:在“避人幽鸟”和“守屋残僧”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拟人:幽鸟的鸣叫仿佛在诉说着某种情感。

主题思想:

整诗表达了对世俗繁华的厌倦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崔嵬:象征高远、险峻,暗示追求精神的艰辛。
  • 幽鸟:代表宁静与自由,体现自然的和谐。
  • 残僧:象征孤独与无奈,反映出对世俗的厌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崔嵬”指什么?

    • A. 高耸的山
    • B. 低矮的丘陵
    • C. 平坦的草地
  2. “守屋残僧”描绘了怎样的形象?

    • A. 精神焕发
    • B. 孤独无助
    • C. 欢快喜悦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世俗的追求
    • B. 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C. 对繁华的赞美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陈著的《次韵赵孟益游西山寺》和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但陈著更强调对世俗的反思,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文鉴赏辞典》
  • 《诗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