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时间: 2024-09-19 21:39:05

叹之,作此,乃三月九日也。

是日,杨花甚盛,盖风云

花落花开,等闲不管流年度。

旧游何处。

浅立空凝伫。

惊拍阑干,忍见春将暮。

凭风絮。

为人飞去。

散作愁无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 叹之,作此,乃三月九日也。是日,杨花甚盛,盖风云花落花开,等闲不管流年度。旧游何处。浅立空凝伫。惊拍阑干,忍见春将暮。凭风絮。为人飞去。散作愁无数。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提到三月九日,杨花盛开,花开花落似乎不受时间影响。作者回忆过去的游历,现在只能孤独地站立,凝视远方。他激动地拍打着栏杆,不忍看到春天即将结束。杨花随风飘散,仿佛带着无数的忧愁飞走。

注释:

  • 叹之:表示感慨。
  • 作此:指创作这首诗。
  • 乃三月九日也:指这首诗创作的具体日期。
  • 杨花甚盛:指杨树花非常茂盛。
  • 盖风云花落花开:形容花开花落如同风云变幻,不受人控制。
  • 等闲不管流年度:形容花开花落似乎不在乎时间的流逝。
  • 旧游何处:回忆过去的游历。
  • 浅立空凝伫:形容孤独地站立,凝视远方。
  • 惊拍阑干:激动地拍打着栏杆。
  • 忍见春将暮:不忍看到春天即将结束。
  • 凭风絮:指杨花随风飘散。
  • 为人飞去:形容杨花仿佛带着人的情感飞走。
  • 散作愁无数:形容杨花飘散,仿佛带着无数的忧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丘崈,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他的诗歌多表达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感慨。这首诗创作于三月九日,正值杨花盛开的季节,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春天即将结束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杨花盛开的春天创作的,诗人通过杨花的飘散来象征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不确定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杨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慨。诗中“盖风云花落花开,等闲不管流年度”一句,用自然界的花开花落来比喻人生的无常和时光的流逝,形象生动。诗人通过对杨花的飘散和春天的即将结束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慨,使诗歌充满了忧郁和哀愁的情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宋代抒情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叹之,作此,乃三月九日也。”:诗人感慨万分,创作了这首诗,时间是三月九日。
  • “是日,杨花甚盛,盖风云花落花开,等闲不管流年度。”:这一天杨花非常茂盛,花开花落如同风云变幻,似乎不在乎时间的流逝。
  • “旧游何处。浅立空凝伫。”:诗人回忆过去的游历,现在只能孤独地站立,凝视远方。
  • “惊拍阑干,忍见春将暮。”:诗人激动地拍打着栏杆,不忍看到春天即将结束。
  • “凭风絮。为人飞去。散作愁无数。”:杨花随风飘散,仿佛带着无数的忧愁飞走。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盖风云花落花开”比喻花开花落如同风云变幻,不受人控制。
  • 拟人:用“为人飞去”形容杨花仿佛带着人的情感飞走。
  • 对仗:“惊拍阑干,忍见春将暮”中的“惊拍”与“忍见”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通过杨花的飘散和春天的即将结束,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不确定的忧虑,体现了宋代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杨花:象征着春天的美丽和短暂,也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 春将暮:象征着春天的结束和时光的流逝,引发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忧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创作日期是? A. 三月九日 B. 四月九日 C. 五月九日 D. 六月九日

  2. 诗中“盖风云花落花开”比喻的是什么? A. 花开花落如同风云变幻 B. 花开花落不受人控制 C. 花开花落不在乎时间的流逝 D. 花开花落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3. 诗中“为人飞去”形容的是什么? A. 杨花随风飘散 B. 杨花带着人的情感飞走 C. 杨花象征着忧愁 D. 杨花象征着春天的结束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不确定的忧虑。
  • 王安石《泊船瓜洲》: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变迁的感慨。

诗词对比:

  • 丘崈的《点绛唇》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都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不确定的忧虑,但丘崈的诗更侧重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苏轼的诗则更侧重于对人生变迁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丘崈的这首诗,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鉴赏。
  • 《宋代诗歌研究》:对宋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丘崈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