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花二首》

时间: 2025-01-27 04:16:03

筑室力已尽,种花功尚疏。

山丹得春雨,艳色照庭除。

末品何曾数,群芳自不如。

今秋接千叶,试取洛人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种花二首
(苏辙)

筑室力已尽,种花功尚疏。
山丹得春雨,艳色照庭除。
末品何曾数,群芳自不如。
今秋接千叶,试取洛人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种花方面的努力和感慨。他已经尽力建造房屋,但在种花上仍显得不足。山丹花在春雨的滋润下绽放出艳丽的色彩,映照在庭院中。即使是最末等的花朵也不值得去数,因为百花争艳,自然不如。今秋我将试着得到一些洛阳的花朵。

注释

  • 筑室:修建房屋。
  • 力已尽:力量已经用尽,形容辛劳已久。
  • 种花功尚疏:种花的功夫还不够。
  • 山丹:指山丹花,常在春季开花,色彩艳丽。
  • 艳色:鲜艳的颜色。
  • 庭除:庭院的空地。
  • 末品:最次等的花。
  • 群芳:众多的花卉。
  • 洛人:指洛阳人,洛阳以花卉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兄苏轼齐名,号称“苏门四学士”之一。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苏辙晚年,时值他在政治上遭遇挫折,隐居生活。通过种花,表达他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的追求。

诗歌鉴赏

《种花二首》展现了苏辙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通过对房屋建设和种花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的无奈和追求的理想。诗的开头“筑室力已尽”表明他在物质生活上已尽力而为,但在精神生活上却有所不足,种花的力量仍然显得稚嫩。接着提到“山丹得春雨”,通过描绘春雨滋润后的山丹花,展现了生机和美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着内心的渴望与现实的差距。

“末品何曾数,群芳自不如”则表达了对花卉之美的欣赏,强调了百花争艳的壮观场面。最后一句“今秋接千叶,试取洛人余”,体现了诗人希望在秋天收获美丽的花卉,寄托了他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整体上,诗歌透过种花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展现了他内心的挣扎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筑室力已尽:表达了建造房屋的辛劳已经到达极限。
  2. 种花功尚疏:尽管努力,但在种花方面的技巧和经验仍显不足。
  3. 山丹得春雨:山丹花因春雨而生机勃勃,体现了自然的魅力。
  4. 艳色照庭除:鲜艳的花色映照在庭院中,营造出美丽的景象。
  5. 末品何曾数:即便是最普通的花品也不需要去计较。
  6. 群芳自不如:众花争妍,暗示自己也难以达到这种美丽。
  7. 今秋接千叶:期待在秋天收获丰盈的花朵。
  8. 试取洛人余:希望能获得洛阳人所种的花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筑室与种花的努力,反映出内心的失落与追求。
  • 拟人:山丹花仿佛在春雨中欢快地绽放,赋予自然以情感。
  • 比喻:将花的美丽与人生理想相联系,体现了诗人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种花为主题,抒发了苏辙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展现了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丹花:象征着希望与美丽,体现了生命的活力。
  • 春雨:象征着滋润与生机,寓意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 庭院:象征着个人的生活空间与内心世界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辙的字是什么? A. 子瞻
    B. 子美
    C. 子华

  2. “筑室力已尽”表达了什么? A. 努力建房的疲惫
    B. 种花的收获
    C. 逛街的快乐

  3. “今秋接千叶”中的“千叶”指的是什么? A. 花的数量
    B. 一种花
    C. 秋天的叶子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苏辙的《种花二首》与李白的《静夜思》在意境上形成对比。苏辙关注自然与生活的结合,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两者均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与内心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