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毛君上书求归未报》

时间: 2025-01-27 03:28:31

白发忧民带减围,频闻慷慨赋将归。

近传道士连三咽,久悟禅门第一机。

夜永庵中诗自得,日高门外客来稀。

此心素定谁能劝,只有丁宁诏莫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发忧民带减围,频闻慷慨赋将归。
近传道士连三咽,久悟禅门第一机。
夜永庵中诗自得,日高门外客来稀。
此心素定谁能劝,只有丁宁诏莫违。

白话文翻译:

白发苍苍的我忧虑百姓的疾苦,常常听说慷慨激昂的诗人要归隐山林。最近听说有道士屡次叹息,久已领悟到禅宗的最高境界。夜晚在永庵中写诗时心中自得,白天门外来访的客人却很少。我的心已安定,谁能来劝我呢?只有那道诏书的劝告我才不敢违背。

注释:

  • 白发忧民:白发象征年老,忧民即为忧虑百姓的疾苦。
  • 慷慨赋:慷慨的诗作,赋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
  • 道士:指修道的人,常与隐逸、清静联系在一起。
  • 三咽:形容道士频频叹息,表达对生活的不满或对某种境界的追求。
  • 禅门第一机:指禅宗的最高领悟或境界。
  • 永庵:指一个寺庙名或隐居之所。
  • 丁宁诏:指朝廷的诏书,劝告或命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涧溪,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是苏东坡的弟弟。他在诗词、散文及书法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其作品常表达对时政的关注与对人性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北宋时期,社会动荡,民生困苦,诗人因忧虑百姓而产生归隐的念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当下政治局势的无奈。

诗歌鉴赏:

苏辙的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他对民生的关切与对自我归宿的思考。开头“白发忧民带减围”以白发象征时间的流逝和自身的老去,同时表现出对民众困境的忧虑,展现出诗人的责任感与良知。“频闻慷慨赋将归”则引入了对归隐生活的期望,诗人渴望远离世俗纷争,投身于自然和诗歌之中。

接下来的“近传道士连三咽,久悟禅门第一机”描绘了道士的境遇,暗示了在纷扰中寻求内心平静的艰辛。“夜永庵中诗自得,日高门外客来稀”中,诗人夜晚在庙中创作,心中自得,但白天客人寥寥,显示出他与世隔绝的状态。

最后两句“此心素定谁能劝,只有丁宁诏莫违”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坚定,虽然心中有归隐的想法,但又因朝廷的诏书而感到无奈,体现出对现实的无可奈何。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而意蕴深远,语言清新,情感真挚,充分展示了苏辙作为诗人的深厚功底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白发忧民带减围:诗人年老,愁苦于民生困境。
  2. 频闻慷慨赋将归:听闻他人高歌归隐,表达对归隐生活的渴望。
  3. 近传道士连三咽:道士频频叹息,反映出对世事的不满。
  4. 久悟禅门第一机:道士已领悟到禅宗的深奥。
  5. 夜永庵中诗自得:在夜晚的庙中写诗,自得其乐。
  6. 日高门外客来稀:白天来访的人很少,表现出孤独。
  7. 此心素定谁能劝:内心已定,无人能劝说。
  8. 只有丁宁诏莫违:唯有朝廷的诏书令他无法违背。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白发”比喻年老和忧愁,生动形象地传达了诗人的心境。
  • 对仗:如“夜永庵中诗自得,日高门外客来稀”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道士“连三咽”夸张其心中愁苦,以突出其对现世的无奈。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民生的忧虑以及内心的挣扎与坚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发:象征年老与忧虑。
  • 道士:象征追求清净与智慧。
  • 永庵:隐喻逃离喧嚣的避世之所。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既有对归隐的向往,又有对现实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次韵毛君上书求归未报》中的“白发”象征了什么?

    • A. 年轻
    • B. 年老与忧虑
    • C. 健康
  2. 诗中提到的“道士”主要代表什么?

    • A. 追求财富
    • B. 对世俗的超脱
    • C. 对权力的渴望
  3. 诗人对归隐生活的态度是?

    • A. 渴望
    • B. 不屑
    • C. 无所谓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苏辙的《次韵毛君上书求归未报》更侧重于个人的内心挣扎与归隐愿望,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与民生的苦难,二者在主题上虽有不同,但都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苏辙相关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