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皇恩(寿)》

时间: 2025-01-11 02:13:23

荔子著花繁,清微庭院。

贺厦双飞画梁燕。

绮罗丛里,百和炉烟祝愿。

愿从今日去,身长健。

檀板竞催,榕阴初转。

舞袖风前翠翘颤。

明年开府,锡宴金钟宣劝。

寿星朝北斗,君王眷。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感皇恩(寿)

作者: 张元干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荔子著花繁,清微庭院。
贺厦双飞画梁燕。
绮罗丛里,百和炉烟祝愿。
愿从今日去,身长健。
檀板竞催,榕阴初转。
舞袖风前翠翘颤。
明年开府,锡宴金钟宣劝。
寿星朝北斗,君王眷。

白话文翻译:

荔枝树上开满了繁花,庭院显得清幽雅致。
祝贺的房屋上,双燕在画梁间飞舞。
绮罗繁盛的地方,百和炉的烟雾缭绕,祝愿频频。
希望从今天开始,身体健康长寿。
檀板声声催促,榕树下的阴影刚刚转动。
舞袖在风中轻轻摇曳。
明年盛大开府,金钟宣告盛宴的庆祝。
寿星朝北斗,受到了君王的宠爱。

注释:

  • 荔子: 荔枝,常用来象征丰收与富贵。
  • 贺厦: 祝贺的房屋,表明庆祝的气氛。
  • 百和炉: 一种烧香的炉具,象征着祝愿和吉祥。
  • 檀板: 一种打击乐器,常用于催促。
  • 榕阴: 榕树的阴影,象征着庇护和安宁。
  • 寿星: 寿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长寿的神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元干,字季华,号白云,宋代诗人,擅长七言律诗和词,以清丽婉约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生活场景,情感细腻,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庆祝寿辰之际,表现了对长寿的祝愿及对友人的祝贺,反映了宋代社会对长寿的重视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感皇恩(寿)》是一首充满欢庆气氛的寿宴诗,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个温馨而喜庆的场景。开头以“荔子著花繁”引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春天的气息与生机,传达出一种青春活力。接着,“贺厦双飞画梁燕”描绘了燕子在房梁间飞舞的画面,象征着吉祥与喜庆,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在祝愿的部分,诗人用“百和炉烟祝愿”的意象,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诗的后半部分通过“舞袖风前翠翘颤”的描写,展现了庆祝活动中的欢快场景,充满了动感与美感。最后以“寿星朝北斗,君王眷”结束,体现了对长寿的敬仰与对权贵的依赖,寓意深刻。

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与生活细节,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反映了宋代人对长寿的重视与庆祝习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荔子著花繁,清微庭院: 荔枝树开花繁盛,营造出清幽的庭院环境。
  2. 贺厦双飞画梁燕: 为了庆祝而装饰的房屋,双燕飞翔在房梁上,象征喜庆。
  3. 绮罗丛里,百和炉烟祝愿: 美丽的绮罗中,香烟缭绕,表达祝福的气氛。
  4. 愿从今日去,身长健: 祝愿从今天开始,身体健康,长寿无虞。
  5. 檀板竞催,榕阴初转: 伴随着檀板声催促,榕树的阴影开始移动,表现出欢庆的气氛。
  6. 舞袖风前翠翘颤: 舞动的袖子在风中轻轻摇曳,增添了生动的场景。
  7. 明年开府,锡宴金钟宣劝: 期盼明年开府,举行盛大的宴会,金钟敲响,传达欢庆。
  8. 寿星朝北斗,君王眷: 寿星朝北斗,受到了君王的眷顾,体现对长寿的祝愿与权力的依赖。

修辞手法:

  • 比喻: “寿星朝北斗”,将寿星与北斗相提并论,象征长寿与权贵。
  • 对仗: 整首诗运用对仗工整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 通过自然景象与生活场景的结合,营造出喜庆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长寿的祝愿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亲友的祝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长寿的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荔子: 象征丰收与富贵,传达喜庆的气氛。
  • 燕子: 代表着春天的到来和吉祥。
  • 百和炉: 祝福与吉祥的象征。
  • 榕阴: 表示庇护与安宁的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荔子著花繁”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荔枝树开花
    B. 荔枝树结果
    C. 荔枝树枯萎
    D. 荔枝树被风吹倒

  2. “寿星朝北斗”中的“北斗”代表什么?
    A. 方向
    B. 长寿的象征
    C. 星星的数量
    D. 天上的神仙

  3. 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排比
    B. 拟人
    C. 比喻与对仗
    D. 夸张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祝寿诗》by 陶渊明
  • 《长寿歌》by 白居易

诗词对比:

  • 张元干的《感皇恩(寿)》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都涉及到对亲友的思念与祝愿,但前者更侧重于对长寿的祝愿与庆祝氛围,而后者则表达了对离散亲友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歌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基础知识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