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县令》

时间: 2025-01-11 20:47:08

寒儒登第十三年,冲替归来卖尽田。

除却职田清俸外,不知何处遇神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儒登第十三年,冲替归来卖尽田。
除却职田清俸外,不知何处遇神仙。

白话文翻译:

这位寒门书生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考取了功名,回到家乡后却不得不卖掉所有的田地。除了为了维持生计的职田和微薄的俸禄之外,他不知道在何处才能遇到理想中的神仙。

注释:

  • 寒儒:寒门出身的书生,指社会地位不高、经济条件有限的读书人。
  • 登第:指考取功名,通常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士、举人等称号。
  • 冲替:指逆境中的回归,这里暗示书生经历了许多波折。
  • 职田:指官职所分配的土地。
  • 清俸:清贫的俸禄,形容收入微薄。
  • 神仙:理想中的境界或人生目标,在这里指向理想的生活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建阳举子,名不详,是宋代的一位普通书生。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科举制度的影响,许多寒门学子在追求功名的路上经历了无数艰辛。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宋代,正值科举制度盛行的时期。诗人通过个人经历反映了许多学子在追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困惑。

诗歌鉴赏:

《赠县令》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诗人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经过长年奋斗后所面临的困境和无奈。首句“寒儒登第十三年”直接说明了诗人的身份和经历,表达了他为实现理想而付出的艰辛。“冲替归来卖尽田”则揭示了他考取功名后的现实困境,不得不出卖家产以维持生计。这里的对比反映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令人感到一丝悲凉。

“除却职田清俸外”一句,诗人进一步强调了自己所处的困境,除了微薄的俸禄和职田,似乎再也没有其他的依靠了。最后一句“不知何处遇神仙”更是发出无奈的感叹,神仙在这里象征着理想、幸福和人生的终极目标,诗人对生活的迷茫和对理想的追寻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整首诗在韵律上较为和谐,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学修养。通过对个人命运的描写,诗人引发了读者对理想与现实、奋斗与生存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寒儒登第十三年:表明诗人出身寒微,经过十三年的努力最终考取功名。
  2. 冲替归来卖尽田:描述了他回乡后不得不卖掉田地,反映现实的无奈。
  3. 除却职田清俸外:指出自己的经济来源仅限于职田和微薄的俸禄。
  4. 不知何处遇神仙: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迷茫。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表现出诗人的失落感。
  • 象征:神仙象征着理想生活和追求的目标,富有哲理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困惑的感慨,反映了许多寒门学子的心声,充满了无奈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儒:象征普通读书人,代表了当时社会中大量奋斗的知识分子。
  • 神仙:象征理想、幸福和完美的生活,表达诗人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经过多少年才考取功名?

    • A. 十年
    • B. 十二年
    • C. 十三年
    • D. 十四年
  2. 诗人回乡后卖掉了什么?

    • A. 房子
    • B. 田地
    • C. 书籍
    • D. 衣物
  3. 诗中所提到的“神仙”象征着什么?

    • A. 财富
    • B. 理想生活
    • C. 官职
    • D. 家庭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杜甫同样描绘了在动荡环境下的无奈与困惑,但其情感更为深沉,表现出对社会和国家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