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秋蛩》

时间: 2025-01-11 21:03:42

嘈嘈切切。

多少闲愁说。

不管愁人肠百结。

一夜小楼听彻。

声声梦断西窗。

奈何秋夜偏长。

推枕揽衣起坐,床前明月如霜。

意思解释

清平乐 秋蛩

作者:陆珊 〔清代〕

原文展示:

嘈嘈切切。多少闲愁说。不管愁人肠百结。一夜小楼听彻。声声梦断西窗。奈何秋夜偏长。推枕揽衣起坐,床前明月如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开头描述了秋夜蛩声嘈杂,令人感到无尽的忧愁。那些愁苦的情感仿佛在不停地倾诉,但不管这些怎样都无法解开心中的纠结。小楼一夜倾听,随着声声的虫鸣,梦境也随之破碎。可怜的是,秋夜显得特别漫长。于是,我推开枕头,起身整理衣物,在床前望着如霜般皎洁的明月。


注释:

  • 嘈嘈切切:形容声音嘈杂而细碎,常用来形容秋虫的鸣叫。
  • 闲愁:无端的忧愁,指心中没有实质原因的愁苦。
  • 愁人肠百结:形容愁苦的人心中纠结万分。
  • 小楼:指诗人所在的小楼,营造出一种私密的氛围。
  • 梦断:梦境破碎,暗示美好幻想的消逝。
  • 奈何:无奈,表示对现实的无力感。
  • 明月如霜:形容月光皎洁,像霜一样清冷。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特别的典故引用,但通过对秋夜的描写,反映了古代文人常在秋季感受到的孤独与愁苦,符合古典诗词中“秋”常常被用作抒发情感的意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珊,清代女诗人,作品多以细腻的情感和清丽的语言著称。她的诗歌常常反映个人的情感和社会的变迁。

创作背景:这首《清平乐 秋蛩》的创作背景可能源自于诗人在秋季夜晚的感受,结合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以表现孤独与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清平乐 秋蛩》生动地展现了秋夜的氛围与诗人内心的孤寂。诗的开头通过“嘈嘈切切”的描写,传达出秋虫的声音,仿佛在为诗人诉说着无尽的闲愁。在这个宁静的夜晚,虫鸣声如诉,愁绪也随之涌现,诗人感受到一种无处倾诉的苦闷。接下来,诗人以“愁人肠百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复杂情感,愁苦似乎让心肠都紧紧缠绕在一起。

“声声梦断西窗”一句,既体现了秋虫的鸣叫,又象征着美好梦境的破碎。诗人在这个漫长的秋夜中,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孤独,推开枕头、整理衣物,这一细微的动作让人感受到她内心的挣扎与无奈。最后一句“床前明月如霜”,突显出明月的清冷与孤寂,象征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无奈。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深刻地传达了秋夜的孤独与思念,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嘈嘈切切:开始以声音引入,营造出一种秋夜的氛围。
  • 多少闲愁说:这些声音仿佛在倾诉诗人的忧愁。
  • 不管愁人肠百结:表达了心中的烦恼无法解脱。
  • 一夜小楼听彻:描绘了诗人整夜倾听虫鸣的情景。
  • 声声梦断西窗:虫鸣声打断了诗人的美梦。
  • 奈何秋夜偏长:表达了对漫长孤寂夜晚的无奈。
  • 推枕揽衣起坐:诗人不得不起身面对孤独。
  • 床前明月如霜:暗示了夜晚的清冷与诗人的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明月如霜”,用月光形容孤冷的情感。
  • 拟人:虫声似乎在倾诉,使情感更为生动。
  • 对仗:整首诗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秋夜的孤寂与愁苦,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美好过往的向往,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蛩:秋虫,象征孤独与思念。
  • 明月:常用于象征思念与孤独,寓意清冷与皎洁。
  • 小楼:代表私密空间,增强了个人情感的表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嘈嘈切切”是形容什么?

    • A. 风声
    • B. 虫鸣
    • C. 雨声
    • D. 书声
  2. 诗人如何形容明月?

    • A. 明亮
    • B. 如霜
    • C. 皎洁
    • D. 疏淡
  3. “奈何秋夜偏长”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无奈
    • C. 愤怒
    • D. 希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秋夕》杜甫

诗词对比

  • 比较陆珊的《清平乐 秋蛩》和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在秋夜中抒发孤独感,但李白的诗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而陆珊则更关注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陆珊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