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雷峰
董嗣杲 〔宋代〕
五极浮屠透泬寥,
黄皮园上梵坊遥。
当时雷就家曾弃,
前代皇妃迹已销。
铃带水风传古衕,
灯分山月照长桥。
根基自广云层减,
拥肿难供画笔描。
白话文翻译
五极的浮屠透过辽阔的天空,
黄皮树园上,遥远的梵音庙宇。
曾几何时,雷峰是家族遗弃之地,
往日的皇妃踪迹已然消失。
铃声随着水风传来,古老的通道在耳边回响,
灯光将山月的光辉映照在长桥上。
根基在不断扩展,云层却逐渐减少,
这庞大的身躯难以用画笔描绘。
注释
- 五极浮屠:指的是五个极点的佛塔,象征灵修与宗教的高度。
- 泬寥:广阔而空旷的意思,形容天空的辽阔。
- 黄皮园:指一种果树,可能是象征着丰饶与期待。
- 梵坊:佛教寺庙,寓意宗教的宁静与庄严。
- 雷就家:可能为“雷峰”之意,指此地曾为人居住之所。
- 前代皇妃:指的是历史上某位皇妃,其踪迹已被时间抹去。
- 铃带水风:铃声伴随着水边的微风,形成了一种悠远的感觉。
- 古衕:古老的小巷,代表历史的积淀。
- 灯分山月:灯光照耀下的月光与山影交融,形成了美丽的景象。
- 根基自广,云层减:意指事物的基础不断扩展,然而时间的流逝使得昔日的繁华逐渐消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字仲明,号子升,宋代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作常以描写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为主,风格清新,情感真挚,常通过细腻的描绘反映出对世事的思考和感悟。
创作背景
《雷峰》创作于宋代,正值佛教文化盛行的时期,许多诗人开始关注自然与宗教的交融。雷峰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景点,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诗人在此地写下此诗,意在表达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诗歌鉴赏
《雷峰》是一首以景抒情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雷峰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历史的思索和对生命的感慨。开篇以“五极浮屠透泬寥”描绘出广袤的天空与高耸的佛塔,展现出一种庄严而宏伟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接着,诗人转而描绘黄皮园上的梵坊,营造出一种宁静的宗教氛围。诗中提到“当时雷就家曾弃”,暗示着历史的变迁与人们的离去,皇妃的踪迹已然消失,令人感到一种历史的无情与生命的短暂。
铃声与水风的结合,创造出一种悠远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而“灯分山月照长桥”则为整首诗增添了几分浪漫的色彩,灯光与月光的交相辉映,象征着希望与光明,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最后,诗人以“根基自广云层减”总结,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细腻,展现了诗人对历史、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五极浮屠透泬寥:描绘了高耸的佛塔在辽阔天空中的壮丽景象,表现出一种宗教的宏伟与庄严。
- 黄皮园上梵坊遥:展示了黄皮树园中远处的梵音庙宇,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当时雷就家曾弃:提到雷峰曾是人们栖息之地,但如今已被遗弃,反映出历史的变迁。
- 前代皇妃迹已销:暗示曾经的辉煌与现在的荒凉,表现出对历史的感慨。
- 铃带水风传古衕:铃声伴随着水风传来,古老的小巷在耳边回响,象征着历史的延续。
- 灯分山月照长桥:灯光与月光交辉映照,展现出美丽的自然景观。
- 根基自广云层减:表示事物的基础在不断拓展,而昔日的繁华逐渐消失,营造出一种忧伤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将浮屠与天空的辽阔进行比较,增强了诗的意象。
- 对仗:如“铃带水风”、“灯分山月”,形成了和谐的音韵,使诗作更具韵律感。
- 象征:历史的遗迹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无常。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与对生命短暂的思考,诗人在描写自然景观的同时,传达出对过去辉煌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期待,情感深邃而丰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浮屠:象征宗教的高度与精神的追求。
- 黄皮园:象征自然的丰饶与生机。
- 梵坊:代表宁静的宗教氛围。
- 铃声与水风:象征悠远的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 灯光与月光:象征希望与美好的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黄皮园”主要指的是哪种景象?
- A. 自然的丰饶
- B. 寂静的宗教
- C. 历史的遗迹
- D. 人事的变迁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铃带水风传古衕”,表现了_____的意境。
-
判断题:诗人通过描写雷峰的景象,传达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对/错)
答案
- A
- 悠远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夜泊牛津》 叶绍翁
- 《庐山谣》 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以自然景观为主题,通过描写高山的雄伟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慨。
- 《夜泊牛津》:描绘夜晚的宁静与思索,展现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情感基调相似。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编者:某某〕
- 《古诗词鉴赏》 〔作者:某某〕
- 《中国古代文学史》 〔作者: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