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换端平新历日,眼看日月倍光辉。
南州有雪古来少,人日不阴今见稀。
鼓舞万方观德化,转移一世属天机。
朝廷有道吾君圣,办作升平老布衣。
白话文翻译:
在这新的一年里,历法重新调整,光阴似乎更加灿烂。南方虽少见雪景,但今天的人日却难得阴霾。四方都在欣喜地迎接德治,万事都在变化,仿佛都受到了天意的安排。朝廷治理有道,我的君主圣明,老百姓们也因此过上了安宁的生活。
注释:
字词注释:
- 端平:指新历法的开始,端正平和。
- 人日:指农历正月初七,民间习俗称这一天为“人日”,意为人类的生日。
- 德化:指以德行来感化民众。
- 天机:天的安排或意图。
典故解析:
- “人日”这一表达源自古代的传统习俗。在古代,正月初七被视为人类的生日,象征着新生和希望。
- “朝廷有道”可以引申为对当时统治者治理能力的赞美,反映出作者对社会安定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复古,字延之,号复古,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闻名。他的作品常常表达对社会时事的关心和对理想政治的渴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作者通过描绘节日的喜庆氛围,表达对新年新气象的期待,以及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诗歌鉴赏:
《人日》一诗通过描写新年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对新生活的期望和对社会安定的向往。诗的开头提到“自换端平新历日”,不仅揭示了时间的推移,也暗示着一种新的开始。接着,作者通过“眼看日月倍光辉”描绘出明亮的日月,象征着光明的未来。
“南州有雪古来少,人日不阴今见稀”一句,生动地反映了南方少雪的气候特点,但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难得一见的雪景更显得珍贵,体现了对人日的重视和珍惜。接下来,作者提到“鼓舞万方观德化”,强调了德治的重要性,暗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需要良好的治理。
最后两句“朝廷有道吾君圣,办作升平老布衣”不仅赞美了当时的统治者,同时也表现了对平民百姓安宁生活的关注,暗示了只有在明君的治理下,老百姓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整首诗以喜庆的节日氛围为背景,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以及对社会和谐的渴望,令人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自换端平新历日:由新的历法开始,象征新年的到来。
- 眼看日月倍光辉:新年伊始,日月的光辉更加明亮。
- 南州有雪古来少:南方地区少下雪,反映自然气候特点。
- 人日不阴今见稀:人日这天,难得的晴天,具有特殊的意义。
- 鼓舞万方观德化:四方皆受到德治的感召,人人欢欣鼓舞。
- 转移一世属天机:世事的变化似乎都受到了天意的安排。
- 朝廷有道吾君圣:统治者治理有道,明君圣明。
- 办作升平老布衣:在这样的治理下,老百姓的生活安定和谐。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的手法,如“南州有雪”与“人日不阴”形成对比。
- 比喻:将日月的光辉比作光明的未来,寓意深远。
- 排比:通过连续的句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寄托了对社会安定及明君治国的期盼,体现了作者对理想政治的向往与对民生的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日月:象征光明与希望,代表新的开始。
- 雪:虽然在南方少见,但在特殊时刻的雪代表着珍贵与美好。
- 德化:表达了道德治理的重要性。
- 升平:象征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人日”是指农历的哪一天? A. 正月初一
B. 正月初七
C. 正月十五
D. 正月三十 -
诗中提到“南州有雪古来少”,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A. 南方地区常下雪
B. 南方地区冬天寒冷
C. 南方地区下雪很少
D. 南方地区四季如春 -
诗的主题主要是表达对什么的期望? A. 个人成功
B. 社会和谐与安定
C. 旅游的快乐
D. 对传统节日的庆祝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元日》 by 王安石:描写元旦的喜庆,具有类似的节日气氛。
- 《除夜作》 by 高适:表现了对新年的期待和对过往的回忆。
诗词对比:
- 《人日》与王安石的《元日》同样描写了节日的喜庆,但王安石更侧重于个人情感和对未来的期待,而戴复古则更注重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曲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