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望》
时间: 2025-01-10 18:46: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北望
陆游 〔宋代〕
中原堕胡尘,北望但莽莽。
耆年死已尽,童稚日夜长。
羊裘左其衽,宁复记畴曩?
岂无豪俊士,愤气塞穹壤。
我欲友斯人,悲诧寄遐想。
梦行黄河滨,云开见仙掌。
白话文翻译:
在中原地区,战乱的尘埃弥漫,我向北望去,只看到一片苍茫的景象。年长的人都已去世,只有孩子们在日夜无忧地成长。身披羊毛衣裳的我,哪里还记得往日的风光?难道没有英俊的豪杰吗?他们的愤怒封堵了天地之间。我希望能与这样的朋友交往,然而感到悲伤与困惑,只能寄托在遐想之中。在梦中我走在黄河边,云开雾散,远远见到了仙人的手掌。
注释:
字词注释:
- “胡尘”:指外族侵扰所带来的战乱和混乱。
- “莽莽”:形容辽阔或荒凉的样子。
- “耆年”:年老的人。
- “衽”:指衣服的下摆。
- “畴曩”:指往日的事情或情景。
- “豪俊士”:指有才干、有气节的英雄人物。
- “愤气”:愤怒和志气。
- “遐想”:远处的遐想,或对未来的幻想。
- “黄河滨”:黄河的岸边。
典故解析:
- “黄河”:古代中国的母亲河,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
- “仙掌”:象征着美好理想和高远追求,暗指理想中的英雄或人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词人、散文家。他一生致力于爱国主义诗歌的创作,反映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陆游的诗风豪放,情感真挚,常常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与对时局的忧虑。
创作背景: 《北望》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战乱频繁之际,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和对英雄豪杰的渴望在此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随着年岁的增长,陆游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对往昔的怀念,诗中流露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失落感。
诗歌鉴赏:
《北望》是一首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歌。整首诗通过北望的意象引入,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沦陷的痛苦与无奈。他在苍茫的北方景象中,感受到岁月的无情,年长者已逝,孩童则在无忧无虑中成长,这一对比突显了时光的流逝与国破家亡的悲剧。诗中提到的“羊裘左其衽”,不仅是对个人境遇的自嘲,也隐喻了他对历史的沉思和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尽管感到愤慨与无奈,但诗人对于“豪俊士”的期待,更反映了他对未来的渴望与希望。在梦中,他与仙人相遇,展现了他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深远,表达了对国家、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中原堕胡尘” - 中原地区已经陷入了外族的侵扰和战乱。
- “北望但莽莽” - 向北望去,只看到一片苍茫,象征着迷茫和绝望。
- “耆年死已尽” - 年长的朋友都已去世,表现出一种孤独感。
- “童稚日夜长” - 孩子们在无忧无虑地成长,对比出社会的动荡与无奈。
- “羊裘左其衽” - 自己身处的境遇,表达自嘲与对往昔的怀念。
- “宁复记畴曩” - 难以再记得过去的美好时光,流露出对历史的追忆。
- “岂无豪俊士” - 质疑是否没有志向远大的英俊之士。
- “愤气塞穹壤” - 愤怒充斥在天地之间,表现出对现状的不满。
- “我欲友斯人” - 期望能交朋友,与志同道合的人为伍。
- “悲诧寄遐想” - 对未来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到悲伤。
- “梦行黄河滨” - 梦中游走在黄河边,象征着对理想的追求。
- “云开见仙掌” - 最终见到了理想中的美好,表达出对未来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黄河与理想相结合,象征着追求与希望。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重复“愤气”、“悲诧”等词,加强情感的渲染。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陆游对国家沦陷的深切忧虑,以及对理想与英雄的渴望。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展望,反映了他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中原:象征着国家的核心,承载着历史与文化。
- 胡尘:外族入侵的象征,代表着战乱与苦难。
- 羊裘:象征着个人的卑微与困境。
- 黄河:象征着中华文化的源头,代表着诗人对故土的深情眷恋。
- 仙掌:象征着理想与美好的未来,暗示着希望的存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中原堕胡尘”中的“胡尘”指的是: A. 外族侵扰
B. 自然灾害
C. 内部纷争 -
诗中提到的“羊裘”象征的是: A. 荣华富贵
B. 个人的卑微与困境
C. 英俊豪杰 -
诗人向北望去的感受是: A. 希望
B. 迷茫与绝望
C. 兴奋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王维
诗词对比: 陆游与杜甫的作品都有对国家的忧虑与对理想的追求。杜甫在《登高》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的感慨,而陆游在《北望》中则通过个人的孤独感与对英雄的渴望表达了同样的忧国情怀。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动荡的深刻反思,但在表达方式上各具特点。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