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即事》

时间: 2025-01-10 22:20:29

书几积流尘,砚池渍浅墨,老夫自省事,童子岂不力。

人生适可尔,过计亦何得。

胡为弃梨枣,日夜长荆棘?

洗汝侈汰心,去汝骄吝色,一菜饱有余,奚取万钱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幽居即事
作者: 陆游

书几积流尘,
砚池渍浅墨。
老夫自省事,
童子岂不力。
人生适可尔,
过计亦何得。
胡为弃梨枣,
日夜长荆棘?
洗汝侈汰心,
去汝骄吝色。
一菜饱有余,
奚取万钱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幽静居所的生活状态。他看到书桌上积满了灰尘,砚池里墨水只剩下少许。年迈的我在反省自己,年轻人难道不努力吗?人生应当适可而止,过分追求又有什么意义呢?为何要抛弃梨子和枣子,日日在荆棘上徘徊?洗净你奢华的内心,去掉你骄傲和吝啬的样子。只需一菜就能饱足,何必追求万钱的美食?

注释:

  • 书几:书桌,写字的地方。
  • 流尘:积满的灰尘,象征久未使用。
  • 砚池:盛墨水的器具,暗示写作的状态。
  • 老夫:年老的我,指代诗人自己。
  • 童子:年轻人,指代年轻一代。
  • 适可尔:适度、适合的意思。
  • 胡为:为何、为什么。
  • 梨枣:即梨子和枣子,象征普通的食物。
  • 荆棘:象征艰难和烦恼的事物。
  • 侈汰心:奢侈的心态。
  • 骄吝:骄傲和吝啬的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词人和散文家。他一生经历了南宋的多次战乱,对国家的未来充满忧虑,作品多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陆游晚年,诗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心系国家与民生。他在诗中反映了自己的清贫生活和对奢华生活的厌恶,强调一种简朴而充实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幽居即事》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朴素的生活与内心的反思交织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诗的开头,陆游以“书几积流尘,砚池渍浅墨”描绘出自己闲置的书桌,象征着他对生活的疏离与对理想的追求。这种状态引发了他对年轻一代的思考,认为年轻人应当努力奋斗,而不是沉溺于奢华和享乐。

接下来的“人生适可尔,过计亦何得”展现了陆游对人生的理解:人生应当适度,过于追求物质享受只会带来无尽的烦恼。他质问自己:“胡为弃梨枣,日夜长荆棘?”这句反问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反思——为何要放弃简单的快乐,追寻那些繁琐的烦恼?

最后两句“一菜饱有余,奚取万钱食”则是陆游对生活态度的总结。他主张简单的饮食足以满足生存,而追求奢侈的食物只会徒增烦恼。整首诗在简练的语言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反映了陆游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批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书几积流尘:书桌上满是灰尘,暗示长时间未用。
  2. 砚池渍浅墨:砚池里墨水稀少,表明写作的少。
  3. 老夫自省事:年长的我反思自己的生活。
  4. 童子岂不力:年轻人难道不应该努力工作吗?
  5. 人生适可尔:人生应当适度,保持平衡。
  6. 过计亦何得:过度追求又有什么好处呢?
  7. 胡为弃梨枣:为何要放弃简单的食物?
  8. 日夜长荆棘:日日与烦恼纠缠不清。
  9. 洗汝侈汰心:洗净你奢华的心态。
  10. 去汝骄吝色:去掉你骄傲与吝啬的样子。
  11. 一菜饱有余:只需一菜便可饱足。
  12. 奚取万钱食:何必追求昂贵的美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老夫自省事,童子岂不力”,表现出对比。
  • 反问:如“胡为弃梨枣”,增强了诗歌的思考深度。
  • 夸张: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进行了夸张的描述。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中心思想是倡导一种简朴而充实的生活方式,反对追求奢侈的生活态度,强调内心的富足与对物质的淡泊。陆游通过自己的反思,表达了对年轻人的期望和对社会风气的批评。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书几:象征学问与理想。
  • 流尘: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对理想的遗忘。
  • 梨枣:象征朴素的生活方式和简单的快乐。
  • 荆棘:象征生活中的烦恼与困扰。
  • 一菜:象征满足和简朴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陆游在诗中提到的“童子”指的是: A. 年轻人
    B. 老年人
    C. 小动物
    D. 不知名的人

  2. 填空题:诗中提到“书几积__”,这个空应该填什么?

  3. 判断题:陆游认为追求奢华的生活是值得的。 (对/错)

答案:

  1. A
  2. 流尘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了对贫困生活的思考。
  • 王维《终南山》:表现出隐居生活的悠然自得。

诗词对比:

陆游与陶渊明的作品均体现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的隐居生活,而陆游则在《幽居即事》中对现实生活进行了反思,两者都表达了对世俗繁华的超然态度。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