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木棉花映丛祠小 孙光宪 〔五代〕
木棉花映丛祠小,越禽声里春光晓。铜鼓与蛮歌,南人祈赛多。客帆风正急,茜袖偎墙立。极浦几回头,烟波无限愁。
白话文翻译:
木棉花盛开,映照着小小的丛祠,越地的鸟鸣声中,春光初晓。铜鼓声与蛮族的歌声交织,南方的人们举行祈福赛会频繁。客船上的帆在疾风中飘扬,红袖女子依偎在墙边站立。远处的港口几次回头望去,烟波浩渺,心中涌起无限的忧愁。
注释:
- 木棉花:一种热带植物,花大而红,象征着南方的热情与生命力。
- 丛祠:小型的祠堂或庙宇。
- 越禽:指南方的鸟类。
- 铜鼓:古代南方民族常用的打击乐器,常在节日或仪式中使用。
- 蛮歌:指南方民族的歌曲。
- 祈赛:祈福和赛会的活动。
- 客帆:指远行的船帆。
- 茜袖:红色的衣袖,代指穿着红色衣裳的女子。
- 极浦:极远的水边。
- 烟波:指水面上的雾气和波浪,常用来形容水面的广阔和朦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光宪,五代时期的词人,其作品多描绘南方的风土人情,语言清新,意境深远。他的词作在当时颇受欢迎,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
创作背景: 这首词描绘了南方春日的景象,通过木棉花、越禽、铜鼓、蛮歌等元素,展现了南方的生机与活力。同时,通过客帆、茜袖女子、烟波等意象,表达了离愁别绪和对远方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菩萨蛮》以南方的春日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情感的画面。词中“木棉花映丛祠小”一句,既展现了南方的自然美景,又暗示了当地的文化特色。“铜鼓与蛮歌”则进一步强化了南方的民族风情。而“客帆风正急,茜袖偎墙立”则通过对比,展现了离别的愁绪和对远方的向往。整首词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一首典型的南方风情词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木棉花映丛祠小”:木棉花盛开,映照着小小的丛祠,展现了南方的自然美景和文化特色。
- “越禽声里春光晓”:越地的鸟鸣声中,春光初晓,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铜鼓与蛮歌”:铜鼓声与蛮族的歌声交织,展现了南方的民族风情和节日氛围。
- “南人祈赛多”:南方的人们举行祈福赛会频繁,反映了当地的风俗习惯。
- “客帆风正急”:客船上的帆在疾风中飘扬,象征着离别的匆忙和不安。
- “茜袖偎墙立”:红袖女子依偎在墙边站立,展现了女子的柔情和等待。
- “极浦几回头”:远处的港口几次回头望去,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和留恋。
- “烟波无限愁”:烟波浩渺,心中涌起无限的忧愁,抒发了对远方的思念和离别的痛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木棉花映丛祠小”中的“映”字,比喻木棉花的红艳如火,映照着丛祠。
- 拟人:如“茜袖偎墙立”中的“偎”字,拟人化地表现了女子的柔情和等待。
- 对仗:如“铜鼓与蛮歌”中的“铜鼓”与“蛮歌”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南方的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同时通过离别的意象,表达了离愁别绪和对远方的思念。主题思想是描绘南方春日的美丽与离别的愁绪。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木棉花:象征南方的热情与生命力。
- 丛祠:代表南方的文化特色。
- 越禽:表现南方的自然环境。
- 铜鼓:反映南方的民族风情。
- 蛮歌:展现南方的音乐文化。
- 客帆:象征离别的匆忙和不安。
- 茜袖:代表女子的柔情和等待。
- 极浦:表达离别时的不舍和留恋。
- 烟波:抒发对远方的思念和离别的痛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词中“木棉花映丛祠小”中的“映”字,比喻了什么? A. 木棉花的红艳如火 B. 丛祠的古老 C. 春光的明媚 D. 南方的热情
-
“铜鼓与蛮歌”中的“铜鼓”是什么? A. 古代南方民族常用的打击乐器 B. 一种南方的美食 C. 一种南方的植物 D. 一种南方的服饰
-
“客帆风正急”中的“客帆”象征了什么? A. 离别的匆忙和不安 B. 南方的热情 C. 春光的明媚 D. 南方的文化特色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韦庄
诗词对比:
-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与孙光宪的这首词相比,辛词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英雄气概的赞美,而孙词则更多地描绘了南方的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
- 《全宋词》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孙光宪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