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思帝乡·如何 孙光宪 〔五代〕
如何,遣情情更多?永日水堂帘下,敛羞蛾。六幅罗裙窣地,微行曳碧波。看尽满池疏雨,打团荷。
白话文翻译:
为何要排遣情感,情感却更加浓烈?整日在水边的堂屋帘下,轻轻地收拢着羞涩的眉头。六幅的罗裙拖曳在地上,轻轻行走时像碧波在摇曳。看着满池的稀疏雨点,打在荷叶上。
注释:
- 遣情:排遣情感。
- 永日:整日。
- 水堂:水边的堂屋。
- 敛羞蛾:轻轻地收拢着羞涩的眉头。
- 六幅罗裙:指裙子的样式,六幅是指裙子的褶皱。
- 窣地:拖曳在地上。
- 微行:轻轻行走。
- 曳碧波:像碧波在摇曳。
- 疏雨:稀疏的雨点。
- 打团荷:打在荷叶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光宪,五代时期的词人,其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生活琐事,风格细腻婉约。这首词《思帝乡·如何》反映了作者在特定环境下的情感体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内心的复杂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词可能是在作者身处水边堂屋,感受到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的交织时创作的。词中通过对水堂、罗裙、雨荷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在排遣情感时的无奈和情感的深沉。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水堂帘下的情感体验。首句“如何,遣情情更多?”直接表达了作者在试图排遣情感时的无奈,情感反而更加浓烈。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对水堂、罗裙、雨荷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细腻情感和对自然景物的敏感观察。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细节的刻画,传达了作者深沉而复杂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如何,遣情情更多?”:表达了作者在试图排遣情感时的无奈,情感反而更加浓烈。
- “永日水堂帘下,敛羞蛾。”:描绘了作者整日在水堂帘下的情景,轻轻地收拢着羞涩的眉头。
- “六幅罗裙窣地,微行曳碧波。”:通过对罗裙的描绘,展现了作者轻轻行走时的优雅姿态。
- “看尽满池疏雨,打团荷。”:通过对雨荷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敏感观察和内心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拟人:“敛羞蛾”将眉头拟人化,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羞涩情感。
- 比喻:“微行曳碧波”将行走的姿态比喻为碧波摇曳,增强了形象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在排遣情感时的无奈和情感的深沉。整首词情感细腻,意境深远,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堂:水边的堂屋,象征着宁静和远离尘嚣的环境。
- 罗裙:女性的服饰,象征着优雅和柔美。
- 疏雨:稀疏的雨点,象征着细腻和温柔。
- 团荷:荷叶,象征着自然和生命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词中“敛羞蛾”指的是什么? A. 收拢眉头 B. 闭上眼睛 C. 低头不语 D. 微笑
-
“微行曳碧波”中的“曳”是什么意思? A. 拖曳 B. 摇曳 C. 摆动 D. 飘动
-
词中“看尽满池疏雨,打团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悲伤 C. 无奈 D. 平静
答案: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性的情感和生活场景。
- 晏殊的《浣溪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深沉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与孙光宪的《思帝乡·如何》:两者都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性的情感和生活场景,但李清照的作品更加注重情感的直接表达,而孙光宪的作品则更加注重意象的描绘。
参考资料:
- 《全唐诗》
- 《全宋词》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