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郡斋六首》

时间: 2025-02-04 15:25:28

荀令当年此谪居,空文惟有七篇馀。

我今亦作兰陵守,不忍援毫便著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荀令当年此谪居,
空文惟有七篇馀。
我今亦作兰陵守,
不忍援毫便著书。

白话文翻译

荀子的那一年被贬到这里,
留下的文章仅有七篇多。
如今我也成为了兰陵的守官,
不忍心提笔写书来表达我的感受。

注释

  • 荀令:指荀子,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因政治原因被贬。
  • 谪居:被贬之地,表示作者在此地的处境。
  • 兰陵:地名,指今江苏常州一带。
  • 援毫:提笔,写作的意思。
  • 著书:写书,记录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典故解析

荀子被贬的典故出现在《史记》和《荀子》中,突显了古代士人在政治风波中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中提到的“七篇”,指的是荀子所作的《荀子》中的一些篇章,表现出作者对古人文章的崇敬与自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襄,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在诗歌和散文领域有较高的造诣,常以哲理和情感相结合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陈襄被贬的时期,诗人以荀子的经历为引,表达了自己身处艰难境遇时的感慨与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境遇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提及荀子,表现出对古代士人的尊敬,同时流露出对自己处境的感慨。前两句的对比,展示了荀子在逆境中仍能有所成就的精神,而自己在当前的环境中却感到自愧不如,无法提笔写作。最后一句“我今亦作兰陵守”,不仅表明了身份的变化,也暗示了诗人心中那份对理想的渴望与挣扎。整首诗在表现对古人敬仰的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突显了个体在历史长河中的微小与无奈。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荀令当年此谪居:提到荀子被贬的历史背景,暗示身在逆境。
    • 空文惟有七篇馀:对比荀子留下的作品,表现出对自己无作为的自责。
    • 我今亦作兰陵守:诗人自比荀子,表达身份的相似性。
    • 不忍援毫便著书:尽管有写作的冲动,但因境遇而无能为力。
  • 修辞手法

    • 对比:荀子的成就与自己的无为形成鲜明对比。
    • 典故:借古人之事来映射自身的境遇,增强诗的情感深度。
  • 主题思想:诗歌探讨了士人在逆境中的挣扎与理想的渴望,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荀子:象征着智慧与成就。
  • 兰陵:象征着诗人当前的身份与职责。
  • 书写:代表着思想的表达与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荀子被贬的地点是哪里?

    • A. 兰陵
    • B. 常州
    • C. 齐国
    • D. 晋国
  2. 诗人对古代文人的态度是什么?

    • A. 鄙视
    • B. 崇敬
    • C. 忽视
    • D. 质疑
  3. "援毫"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 A. 画画
    • B. 书写
    • C. 书法
    • D. 笔记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赤壁赋》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与陈襄的诗,前者强调豪情与奔放,而后者则展现出深沉的思考,对比中反映出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体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包含陈襄的诗作及其风格分析。
  • 《荀子》:荀子的哲学思想与生平事迹的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