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头四十未逢知,
锻石裨天已后时。
正好中行求独复,
岂能上施学颠颐。
生荣死辰如观火,
吉去凶来莫问龟。
若有名山归便隐,
一编周易是吾师。
白话文翻译:
年过四十,仍未遇到知己,
如同锻造的石头,难以在这时光中突显。
恰好在路中寻求独立的复苏,
怎能在世俗上依赖他人的教诲。
生与死如同观看火焰般短暂,
吉祥和凶险的来去,无需去问龟卜。
若能归隐于名山之中,
《周易》便是我最好的老师。
注释:
- 白头:指年老,四十岁。
- 锻石:锻造的石头,比喻艰难的遭遇。
- 裨天:助益于天,意指帮助命运。
- 中行:在途中或中途。
- 颐:指下颌,延伸为教诲的意思。
- 观火:观看火焰,形容生死的无常。
- 龟:指龟卜,占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襄,宋代诗人,其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他的诗歌多描绘人生感悟和哲理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们的心理状态。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作者年过四十之际,正值人生的中年期,面对人生的无常与孤独,表达出对知己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思索。
诗歌鉴赏:
《白头》这首诗以四十岁为切入点,描绘了人生的哲理和对知己的渴望。诗人以“白头”自喻,感叹年华已逝,仍未找到能够理解自己的知音,显示出一种对孤独的深刻体验。紧接着“锻石”一语,暗示生活的艰辛与磨难,仿佛在说即使再努力,命运的安排依旧难以预测。
接下来的“正好中行求独复”,诗人表达了在生活的旅途中追求独立和复兴的决心,反映出一种不屈的精神。后面的“岂能上施学颠颐”则是对世俗教条的不屑,强调个人的思考与独立的重要性。
“生荣死辰如观火”一句,生动地描绘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生与死如同火焰般瞬息万变,令人警醒。最后的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认为《周易》是最好的指导,隐含着对简单、清净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在情感上流露出一种“老当益壮”的气概,既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又有对未来的希望与追求,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哲理思考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头四十未逢知”:四十岁时未遇知己,感到孤独。
- “锻石裨天已后时”:生活艰难,如同锻造的石头,难以在时光中显现。
- “正好中行求独复”:在生活的旅途中寻求独立与复兴。
- “岂能上施学颠颐”:不愿依赖世俗的教育与教诲。
- “生荣死辰如观火”:生与死的无常如同火焰,瞬息万变。
- “吉去凶来莫问龟”:吉祥与凶险的来去,无需占卜。
- “若有名山归便隐”:若能隐居于名山之中将是理想。
- “一编周易是吾师”:认为《周易》是最好的指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的无常比喻为火焰,生动形象。
- 对仗:全诗结构严谨,行与行之间形成对仗的美感。
- 反讽:对世俗教条的不屑与嘲讽,表现了自由思想。
主题思想: 诗歌传达了对知己的渴望、对生命的无常的感慨,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人对真理与智慧的追求。
意象分析:
- 白头:象征年老与智慧。
- 锻石:象征艰辛的生活与磨难。
- 火焰:象征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 名山:象征理想的隐居地,追求内心的平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陈襄是哪一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本诗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对爱情的渴望
- B. 对人生的思考与追求
- C. 对官场的失望
-
“生荣死辰如观火”这句诗的意图是什么?
- A. 赞美生命
- B. 感叹生命无常
- C. 描绘自然景象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 李白 vs. 陈襄: 李白的作品常以豪放、奔放著称,而陈襄则更为内敛、哲理性强。两者在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上,有着相似的深度但风格迥异。
参考资料:
- 《宋代诗歌鉴赏》
- 《古诗词精要》
- 《周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