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赐诸州刺史应制以题坐右》
时间: 2025-04-27 19:14:56意思解释
奉和圣制赐诸州刺史应制以题坐右
原文展示
文明遍禹迹,鳏寡达尧心。
正在亲人守,能令王泽深。
朝廷多秀士,熔炼比精金。
犀节同分命,熊轩各外临。
圣主赋新诗,穆若听薰琴。
先言教为本,次言则是钦。
三时农不夺,午夜犬无侵。
愿使天宇内,品物遂浮沉。
寄情群飞鹤,千里一扬音。
共蹑华胥梦,龚黄安足寻。
白话文翻译
文明的气息遍及大地,孤寡之人也能体会尧王的仁爱。
亲人之间守护亲情,能够使王泽的恩泽更加深厚。
朝廷中人才辈出,熔铸的才能可比精金。
犀牛角的节令与命运相连,熊的轩辕各自外出。
圣主赋予新的诗篇,像穆王那样听着琴声。
首先强调教化为根本,其次则是对人的尊敬。
三季的农作物不被夺走,午夜的犬吠不会侵扰。
希望在这个天宇之中,万物都能自由浮沉。
寄情于群飞的白鹤,千里之外传来悠扬的声音。
我们共同踏入华胥的梦境,龚黄的地方岂止是寻常。
注释
- 禹迹:指的是大禹治水的地方,象征着文明的根基。
- 鳏寡:指失去配偶的人,强调普遍的仁爱。
- 王泽:指统治者的恩泽。
- 犀节:犀牛的角,象征权威。
- 熊轩:传说中的熊,象征信任和忠诚。
- 穆:指穆王,古代圣主,象征高雅的文化。
- 华胥梦:古代传说中的美梦,象征理想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说(公元660年-720年),字公寿,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曾任宰相,参与了多项重要政治活动。张说以其诗歌的清新和典雅著称,擅长描写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唐朝时期,张说应圣命为各州刺史写的应制诗,展示了他对社会安定、民生富饶的美好愿望,体现了对统治者的期望与支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文明社会的美好景象与道德理想,展现了作者对国家、人民及统治者的深切情感。开篇就以“文明遍禹迹”勾勒出一幅充满文化气息的画面,意在强调历史的传承与发展。接着提到“鳏寡达尧心”,不仅体现了对古代贤君的追慕,也表达了对社会底层民众的关怀。
在中间部分,诗人通过对朝廷人才的赞美,展示了国家的繁荣与希望,使用“熔炼比精金”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人才的珍贵。后半部分则转为对国家治理的期盼,强调教化的重要性,表现出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诗的结尾用“寄情群飞鹤,千里一扬音”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仿佛在呼唤着人们共同追寻美好的未来。整首诗不仅在内容上体现了深刻的政治关怀,形式上也展现了唐诗的韵律美和意象丰富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文明遍禹迹:历史的文明与大禹治水的成就相连,象征着国家的繁荣。
- 鳏寡达尧心:即使是孤寡之人也能感受到古代仁君尧的仁爱之心。
- 正在亲人守:强调家庭和睦的重要性。
- 能令王泽深:良好的家庭关系能够增强国家治理的恩泽。
- 朝廷多秀士:赞美朝廷中的人才。
- 熔炼比精金:比喻这些人才的珍贵与不可多得。
- 犀节同分命:象征权力的象征与命运的联系。
- 熊轩各外临:意指忠诚与信任的守护。
- 圣主赋新诗:指统治者对文化的重视。
- 穆若听薰琴:表现出高雅的文化情趣。
- 先言教为本: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 次言则是钦:其次是对权威的尊重。
- 三时农不夺:表达对农业的重视。
- 午夜犬无侵:希望社会安宁。
- 愿使天宇内:希望国家安定,万物和谐。
- 品物遂浮沉:希望百姓的生活能够随心所欲。
- 寄情群飞鹤:寄托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千里一扬音:希望美好情感能够传递。
- 共蹑华胥梦:渴望共同追寻理想境界。
- 龚黄安足寻:暗示追求理想生活的艰难。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熔炼比精金”,形象地表现出人才的珍贵。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给人以和谐美感。
- 排比:如“先言教为本,次言则是钦”,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理想的社会与政治愿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治理、民生福祉的深切关注,体现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诗中包含了对古代圣主的赞美,表达了对当今统治者的期望,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文明:象征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
- 尧心:代表仁爱与德治,古代理想统治者的象征。
- 犀节、熊轩:象征权力与忠诚。
- 薰琴:象征高雅的文化和艺术。
- 华胥梦:象征理想与追求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古代文化的追忆
b) 对国家治理与民生的关注
c) 对个人人生的感慨 -
“文明遍禹迹”中的“禹”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孔子
b) 大禹
c) 秦始皇 -
诗中提到的“犀节同分命”主要象征什么?
a) 权力的象征
b) 财富的象征
c) 忍耐的象征
答案
- b) 对国家治理与民生的关注
- b) 大禹
- a) 权力的象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的作品,描绘了动荡中的国家与对安宁的渴望。
- 《登高》:王之涣的作品,表达了对时局变化的深刻感悟。
诗词对比
- 《春望》与《奉和圣制赐诸州刺史应制以题坐右》:两首诗都表现了对国家的关注与希望,但《春望》更多地反映了战乱带来的痛苦,而张说的这首诗则充满了对和平安定的向往与理想。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