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清平乐 前题 和散华庵韵
作者:姚华 〔清代〕
原文展示:
板桥前去。记是经行处。
叶上霜新红一树。惜取秋光小住。
老来冷落诗肠。生疏水色山光。
杖屐无须检点,高斋一榻疏狂。
白话文翻译:
在板桥前走过,记得这是我曾经经过的地方。
树上新霜覆盖的红叶,真让人珍惜这短暂的秋光。
年老后,诗情渐渐冷淡,水面和山的景色也变得陌生。
手杖和木屐不必再去考量,高高的书房内,随意躺着,心境洒脱。
注释:
- 板桥:指桥名,象征着通行的地方。
- 经行处:曾经经过的地方,带有怀旧的色彩。
- 霜新红一树:秋天的红叶上覆盖着新霜,描绘了秋季的凄美。
- 诗肠:指的是诗人的情怀和诗意。
- 杖屐:手杖和木屐,象征着老年人的生活状态。
- 高斋:高高的书房,象征着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心境的变化,表现出一种隐喻的情感。诗中反映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美的珍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华,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自然见长,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个人情感的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姚华晚年,结合他对生活的感悟,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以及随着年龄增长而产生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清平乐》是一首充满秋天气息的词作,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传达了内心的感慨与孤寂。首句“板桥前去”,让人感受到一种走过往昔的情绪,似乎是在追忆往日的美好。接下来的“叶上霜新红一树”,则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秋天的景色,红叶与霜结合,既有美感又带有一丝凄凉。这里的“惜取秋光小住”更是流露出对短暂美好时光的珍惜之情。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表达了对自己年老后诗情的淡薄和对自然景色的陌生感,情感更加深沉,充满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这种淡淡的忧伤,在“杖屐无须检点”中显露无遗,似乎在说即使身处高斋,心境也未必能如意。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及其变化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板桥前去”:指代过去的回忆,暗示与自然景色的联系。
- “记是经行处”:旧地重游,唤起内心的感慨。
- “叶上霜新红一树”:描绘秋天的红叶,传达美与凄凉。
- “惜取秋光小住”:对美好时光的珍惜,流露出对生命短暂的感叹。
- “老来冷落诗肠”:感叹年老后诗情渐淡,心境的变化。
- “生疏水色山光”:对自然景色的陌生感,反映内心的孤独。
- “杖屐无须检点”:生活的随意与洒脱,表现对世事的超然态度。
- “高斋一榻疏狂”:高雅的生活状态,向往自由与不羁。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比喻心境,如“叶上霜”与内心的冷淡。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如“惜取秋光”。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对称美,如“杖屐”与“高斋”。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秋天美景的珍惜与对生命流逝的感慨,表露出诗人对时光、自然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生无奈的接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板桥:象征着记忆与往事。
- 霜:象征着秋天的冷清。
- 红叶:象征着美好与短暂。
- 杖屐:象征着老年的无奈与随意。
- 高斋:象征着文人的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板桥前去”中的“前去”指什么? a) 走过的地方
b) 未来的方向
c) 过去的回忆
d) 旅行的目的地 -
“惜取秋光小住”中的“秋光”主要指什么? a) 秋天的气候
b) 秋天的美景
c) 秋天的节气
d) 秋天的食物 -
诗中提到的“杖屐”主要象征什么? a) 年轻的活力
b) 生活的随意
c) 旅行的工具
d) 诗意的追求
答案:
- c) 过去的回忆
- b) 秋天的美景
- b) 生活的随意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苏轼的《赤壁赋》:同样描绘自然景观,反映了对历史的沉思与人生的感慨。
- 李白的《月下独酌》:表达了对孤独的思考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姚华的诗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解析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