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近 其三》
时间: 2025-01-11 09:52: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好事近 其三
石孝友 〔宋代〕
男儿四方志,岂久困泥沙。
束书匣剑,依旧旅食在京华。
蹭蹬青云未遂,奔走红尘何计,
敛袂且还家。
草木渐黄落,风月正清嘉。
友猿鹤,宅丘壑,乐生涯。
几时雷雨,轰磕平地起龙蛇。
尺箠可鞭夷狄,寸舌可盂社稷,
无路踏云车。
今古万千事,洒泪向黄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志存高远的年轻人,虽然希望四方,但却被困在世俗的琐事中,无法实现理想。他手握书卷和剑,但仍旧在京城中漂泊生存。他的理想未能达到,面对红尘的奔波,他不知如何是好,只能收拢衣袖准备回家。眼看秋天的草木逐渐枯黄,风月却正好清爽。与友人一起在山丘间悠闲生活,享受生涯。何时能有雷雨之势,平地起风云?用尺子可鞭打夷狄,用舌头可以治理国家,然而却无路可走,无法乘云车行。如今古往今来的万千事,唯有向黄花洒泪而已。
注释:
- 男儿四方志:指男子有志于四方,志向远大。
- 岂久困泥沙:怎能长久被困于泥沙之中,象征世俗的束缚。
- 束书匣剑:形容读书和习武的准备。
- 蹭蹬:形容奔波、奔走的状态。
- 敛袂:收拢衣袖,象征准备回家。
- 草木渐黄落:描述秋天的景象,象征人生的变迁。
- 友猿鹤:与朋友在一起,形容志趣相投。
- 雷雨:比喻大变动、大作为。
- 尺箠:比喻治理国家的能力。
- 无路踏云车:无路可走,无法实现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石孝友,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作品多反映个人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冲突,风格多表现出清新脱俗的气质。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面对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境遇的无奈与失落。
诗歌鉴赏:
这首《好事近 其三》通过对年轻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开篇即以“男儿四方志”引入,展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志气,但随后的“岂久困泥沙”则揭示了现实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以“束书匣剑”象征理想的追求,然而“依旧旅食在京华”则暗示了追梦的艰辛与无奈。
诗中“草木渐黄落,风月正清嘉”展现了秋天的景象,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时间的流逝。在此背景下,诗人与友人共处于山水之间,渴望一种悠闲的生活,但“几时雷雨,轰磕平地起龙蛇”又表达了他对变革与机遇的期待。而“尺箠可鞭夷狄,寸舌可盂社稷”则体现了他对国家事务的关心与责任感。
结尾“今古万千事,洒泪向黄花”更是将个人情感与历史境遇结合,表明了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流露出一种深沉的悲凉感。整首诗在意象的构建和情感的表达上都极具层次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和理想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男儿四方志,岂久困泥沙:开篇强调男子应有宏大的志向,质疑被世俗困扰的现状。
- 束书匣剑,依旧旅食在京华:虽然手握书卷和剑,但仍在京城中漂泊,暗示未能施展抱负。
- 蹭蹬青云未遂:形容理想未能实现,心中焦虑和不安。
- 奔走红尘何计,敛袂且还家:面对红尘的奔波,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准备回归故乡,表现出一种无奈。
- 草木渐黄落,风月正清嘉:写秋天的景象,象征人生的变迁与无常。
- 友猿鹤,宅丘壑,乐生涯:描绘与朋友在山水之间的悠然自得,表现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几时雷雨,轰磕平地起龙蛇:渴望变革与机遇,希望能有大作为。
- 尺箠可鞭夷狄,寸舌可盂社稷:表明对国家的关心与责任感。
- 无路踏云车:表露出无路可走的无奈。
- 今古万千事,洒泪向黄花:总结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表达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悲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草木”比作人生,暗示生命的变化。
- 对仗:如“尺箠可鞭夷狄,寸舌可盂社稷”,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如“风月正清嘉”,赋予自然以情感色彩。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反映出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慨。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增强了诗的情感共鸣,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对过往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云:象征理想与追求的高远。
- 草木:代表人生的变化与无常。
- 雷雨:象征变革与机遇。
- 黄花:暗示对过往的怀念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男儿四方志”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A. 自卑
B. 志向远大
C. 无所谓 -
“尺箠可鞭夷狄”中“尺箠”象征什么? A. 武力
B. 政治智慧
C. 自我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高兴
B. 失落
C.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将进酒》 李白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了对人生的豪放与洒脱,而石孝友的《好事近 其三》则更多体现了对理想和现实的思考。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前者更为热烈,后者则表现出更为细腻的情感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