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时间: 2025-01-26 03:29:46

照水粉梅开尽。

春残峭寒犹甚。

秋气著人衣,斗帐玉儿生晕。

那更。

那更。

帘外月斜风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梦令
作者: 石孝友 〔宋代〕

照水粉梅开尽。
春残峭寒犹甚。
秋气著人衣,
斗帐玉儿生晕。
那更。那更。
帘外月斜风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写了水边的梅花在春天即将结束时已经凋零,而春天的寒意依然很强烈。秋天的气息开始渗透到人们的衣物上,帐子里的灯光也显得模糊。更何况,窗外的月亮在斜斜的风中摇曳。

注释

  • 照水:水边,指水边的景致。
  • 粉梅:指梅花,尤其是粉色的梅花。
  • 峭寒:尖锐的寒意,形容寒冷的感觉。
  • 秋气:秋天的气息。
  • 斗帐:古代的帐子,通常用于遮挡。
  • 玉儿:玉制的灯,指灯光。
  • 生晕:灯光发出光晕,形容灯光朦胧。
  • 那更:更何况,表示更进一步的意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石孝友,字子美,号石山,南宋时期的词人,生于绍兴,卒于建炎,擅长词作。其词风清新婉约,常融入生活琐事,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创作于春末夏初,正值自然景色渐变之时,表达了作者对季节变化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日子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如梦令》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末的凋零与秋初的寒意,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惆怅。开头的“照水粉梅开尽”给人一种凋零的视觉冲击,梅花的盛开与凋谢,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无常。接着“春残峭寒犹甚”,则强化了春天的寒意,传达出春天虽然已经过去,但寒冷却依旧存在,似乎在暗示着人们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无奈。

“秋气著人衣”一句,突显了季节交替的无情,秋天的衣物让人感到一丝凉意,暗示着生活的变化。接下来的“斗帐玉儿生晕”则描绘了室内的温暖与模糊的灯光,形成了室内与室外的鲜明对比,表现出一种静谧的氛围。最后的“那更。那更。”则是对外界环境的感叹,不禁让人想起窗外的月光和风声,在这样的意境中,仿佛能感受到一种孤独与思念。

整首词以自然景物为线索,描绘了一个人对季节变化的细腻感知,同时蕴含着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情感深邃而细腻,令人沉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照水粉梅开尽:水边的粉色梅花已经凋零完毕,暗示春天的结束。
  2. 春残峭寒犹甚:春天虽然已经过去,但寒冷的感觉依旧很强烈。
  3. 秋气著人衣:秋天的气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衣物中,感受到季节的变化。
  4. 斗帐玉儿生晕:帐子里的灯光显得模糊,营造出一种温暖却不清晰的氛围。
  5. 那更。那更。:更何况,窗外的月光在斜斜的风中摇曳,增添了诗的意境。
  6. 帘外月斜风横:窗外的月光和风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动人的画面。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春残峭寒犹甚”,通过“峭寒”比喻春天的寒冷。
  • 拟人:将自然现象(如月光)赋予人类情感,形成一种情感共鸣。
  • 对仗:如“照水粉梅”和“斗帐玉儿”,形成对称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季节的变迁,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对生活无常的感慨,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人生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梅花:象征着坚韧与美好,代表春天的生机。
  2. 寒意:代表着无情的时间流逝,暗示生活的无常。
  3. 秋气:体现了季节的变化,带有萧瑟的情感。
  4. 月光:象征着孤独与思念,增添了词的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照水粉梅开尽”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春天的美好
    B. 春天的结束
    C. 夏天的到来

  2. “秋气著人衣”中“秋气”是指什么?
    A. 秋天的寒冷
    B. 秋天的气息
    C. 秋天的阳光

  3. 诗中“斗帐玉儿生晕”描绘了什么场景?
    A. 夜晚的星空
    B. 室内的温暖
    C. 室外的寒冷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如梦令》李清照
  •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诗词对比

《如梦令》石孝友 vs 《如梦令》李清照
两首词都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石孝友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变化,而李清照则多了一份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描绘,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创作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词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