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其二》

时间: 2025-01-11 10:55:56

甚处是西川。

已上朝天渡口船。

父老相逢犹识我,卢前。

不入山城记七年。

江海尚烽烟。

共为邦家策万全。

灿烂庄严行在所,欣然。

愿傍嘉陵受一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乡子 其二
作者: 卢前 〔近代〕

甚处是西川。已上朝天渡口船。
父老相逢犹识我,卢前。
不入山城记七年。江海尚烽烟。
共为邦家策万全,灿烂庄严行在所,欣然。
愿傍嘉陵受一廛。

白话文翻译:

这儿是西川,已经乘船经过朝天渡口。
与父老相逢,他们依然认得我,卢前。
我已有七年未曾入山城,江海之间仍然烽烟四起。
我们共同为国家出谋划策,力求万全,光辉灿烂的事业在此进行,令人欣喜。
我希望能在嘉陵江旁开一家小店。

注释:

  • 甚处: 何处、哪里。
  • 朝天渡口: 指朝天渡的渡口,这里是西川的一个重要水路。
  • 父老: 年长的人,指乡里的长辈。
  • 山城: 指重庆,因其地形而得名。
  • 七年: 表示时间的流逝,作者与故乡的久别。
  • 烽烟: 战争的迹象,形容江海之间的动荡。
  • 邦家: 国家、国家的事务。
  • 灿烂庄严: 形容事业的辉煌和庄重。
  • 嘉陵: 指嘉陵江。
  • 受一廛: 开一家小店,过一种安静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前,近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作品多反映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创作背景:
《南乡子 其二》是在国事多舛,个人经历动荡的情况下创作的,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南乡子 其二》是一首情感真挚的词作,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国家的关心。开篇“甚处是西川”,以问句引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接下来的描写中,作者通过“已上朝天渡口船”,勾勒出自己与故乡的联系,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乡情。

“父老相逢犹识我”,展现了与乡人重逢的场景,尽管时光流逝,乡情依旧。接着,作者提到“七年未曾入山城”,不仅展示了与故乡的分离,也隐喻了国家动荡的现实。江海尚烽烟,代表着战乱的情况,让人心中不安。

后面的“共为邦家策万全”,则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关切,期望能为国家的未来出谋划策。结尾“愿傍嘉陵受一廛”,则是一种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整首词通过对乡情的抒发,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平静生活的渴望,情感深沉,意蕴丰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甚处是西川: 开头问句引出话题,表达对西川的思考。
  2. 已上朝天渡口船: 强调与故乡的联系,表明自己已在路上。
  3. 父老相逢犹识我,卢前: 通过与乡人的重逢,强调个人的身份和乡情。
  4. 不入山城记七年: 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久别之苦。
  5. 江海尚烽烟: 描绘国家动荡的现状,表达忧虑。
  6. 共为邦家策万全: 强调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参与感。
  7. 灿烂庄严行在所,欣然: 充满希望的描述,表达对未来的信心。
  8. 愿傍嘉陵受一廛: 体现诗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比: 诗中对故乡的温情与国家动荡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 “父老相逢犹识我”,赋予人物情感。
  • 意象: “烽烟”象征战争,“嘉陵”则代表安宁生活的希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体现了诗人对家国情怀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展现了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川: 代表故乡,寄托乡情。
  • 朝天渡口: 连接过去与现在,象征离别与重逢。
  • 烽烟: 战争的象征,反映社会动荡。
  • 嘉陵: 象征安宁与希望,反映内心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卢前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不入山城记七年”中“七年”指的是什么?

    • A. 离开故乡的时间
    • B. 诗人的年龄
    • C. 战争的年数
    • D. 生活的时间
  3. 诗中提到的“烽烟”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和平
    • B. 战争
    • C. 旅行
    • D. 思乡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诗词对比:

  • 辛弃疾与卢前: 虽然两者都表达对国家的关心,但辛弃疾更多地通过豪情壮志表现,而卢前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选》
  • 《中国近现代诗词研究》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