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山寺》

时间: 2025-01-11 11:55:52

古今斯岛绝,南北大江分。

水阔吞沧海,亭高宿断云。

返潮千涧落,啼鸟半空闻。

皆是登临处,归航酒半醺。

意思解释

登金山寺

作者: 张祜 〔唐代〕

原文展示:

古今斯岛绝,南北大江分。
水阔吞沧海,亭高宿断云。
返潮千涧落,啼鸟半空闻。
皆是登临处,归航酒半醺。


白话文翻译:

这座岛屿自古以来就与世隔绝,南北两条大江在此交汇。
水面宽阔,波涛汹涌,吞没了浩瀚的海洋;
高高的亭阁矗立,似乎与天上的云朵相连。
潮水反复拍打着千条小涧,鸟鸣声隐约传来。
这里是登高远望的好地方,归来的航行者微醉于酒香之中。


注释:

  • 斯岛: 指代特定的岛屿,强调其孤立之处。
  • 水阔: 水面宽广,形容江河的浩瀚。
  • 吞沧海: 意为水面宽大,能够包容大海的浩渺。
  • 亭高: 指该处的亭子高耸。
  • 宿断云: 形容云朵在高处停留,似乎无法继续移动。
  • 返潮: 指潮水反复上涨、退去的现象。
  • 皆是登临处: 这里是一个适合登高望远的地方。
  • 酒半醺: 指喝酒后微醉的状态。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涉及特别明显的典故,但其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情境,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祜,字仲明,唐代诗人,活跃于晚唐时期。他的诗作常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擅长描写山水田园景色。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作者登临金山寺时,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金山寺作为名胜古迹,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诗人通过这首诗描绘了他在此的所见所感。


诗歌鉴赏:

《登金山寺》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生态度的诗。诗中,张祜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勾勒出金山寺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气息。首联“古今斯岛绝,南北大江分”开篇即点明了金山寺的地理位置和独特性,表明它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接着“水阔吞沧海,亭高宿断云”描绘了壮阔的水面和高耸的亭阁,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下联“返潮千涧落,啼鸟半空闻”则传达了宁静而富有生命气息的自然氛围,鸟鸣声与潮水的声音构成了一幅和谐的自然画卷。最后一句“皆是登临处,归航酒半醺”则引入了诗人的个人情感,表达了他在此地的归属感与微醉的愉悦心情。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高峰。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古今斯岛绝: 此句强调了金山寺的独特性,古往今来都是一个孤立的地方。
    2. 南北大江分: 描述地理位置,南北两条大江在此交汇,象征着交融与分隔。
    3. 水阔吞沧海: 形容水域的宽广,生动地展现出水的浩瀚。
    4. 亭高宿断云: 高亭与云的意象结合,营造出一种高远的感觉。
    5. 返潮千涧落: 描述潮水返流,千条小涧的水流声,暗示自然的循环与变化。
    6. 啼鸟半空闻: 鸟鸣声在半空中传来,增添了生动的气息。
    7. 皆是登临处: 指出这是一个适合登高远望的地方,隐含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8. 归航酒半醺: 诗人以微醺的状态,表达一种洒脱与自在的生活态度。
  •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的“古今”、“南北”、“水阔”、“亭高”等形成了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 “水阔吞沧海”是对水域辽阔的生动比喻,形象地传达出水的浩瀚。
    • 意象: 诗中通过“亭”、“鸟”、“潮水”等意象构建了一个丰富的自然场景,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主题思想: 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赞美自然之美,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流露出一种恬淡自在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 象征着生命与变化,表现出自然的宽广与深邃。
  • : 代表着人文精神,诗人通过亭子与自然的结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 自然界的生灵,象征着自由与生命的活力。
  • : 表达了自然的循环与变化,暗示人生的起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斯岛”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南海
    B. 金山寺
    C. 西湖

  2. “水阔吞沧海”中的“吞”字用来形容什么? A. 吞噬
    B. 吞下
    C. 吞没

  3. 诗中提到的“归航酒半醺”反映了诗人的什么状态? A. 醉酒
    B. 清醒
    C. 疲惫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口》王湾
  • 《江雪》柳宗元

诗词对比: 在王湾的《夜泊牛津口》中,作者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更多的是孤独与思乡之情,而张祜的《登金山寺》则展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欢愉的情感。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关注与深刻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