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河上兵》

时间: 2025-01-11 11:04:20

一闻河塞上,非是欲权兵。

首尾诚须畏,膏肓慎勿轻。

多门徒可入,尽室且思行。

莫为无媒者,沧浪不濯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河上兵
一闻河塞上,非是欲权兵。
首尾诚须畏,膏肓慎勿轻。
多门徒可入,尽室且思行。
莫为无媒者,沧浪不濯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的警惕和对人心的思考。诗人提到在河流被阻塞的地方,听到的并不是想要权力和兵器的声音。无论是开始还是结束,都要诚心畏惧,尤其是内心深处的病痛,更要小心处理。许多门徒可以进入你的生活,但在这个空间里要思考自己的行为。不要成为没有媒介的人,像沧浪中的污水一样无法清洗。

注释:

  • 河塞:河流被阻塞,暗指战争或动乱的局面。
  • 权兵:权力和武器,这里指对权力的渴望。
  • 首尾:开头和结尾,指事情的全程。
  • 膏肓:指病痛的深处,形容难以处理的问题。
  • 多门徒:许多追随者或弟子。
  • 无媒者:没有媒介的人,暗指无所依托的人。
  • 沧浪:大海,象征着广阔和深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祜,唐代诗人,生于诗歌繁荣的时代。他以清新、流畅的风格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作品多融合了哲理与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不安之时,诗人通过对战争和人心的思考,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人性的警惕。

诗歌鉴赏:

张祜的《感河上兵》通过对河流的描写,引出了对战争的反思。诗的开头“闻河塞上”,直指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河流作为自然的象征,却因战争而被阻塞,体现了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接着,诗人通过“非是欲权兵”表达了对权力与武器的厌恶,显示出一种反战的情绪。

诗中的“首尾诚须畏,膏肓慎勿轻”,强调了对事物的认真态度,提醒人们在面对重大决策时必须谨慎,尤其是内心深处的痛苦和矛盾,不能掉以轻心。这种内心的挣扎与外部的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性的复杂性。

最后两句“多门徒可入,尽室且思行。莫为无媒者,沧浪不濯缨”,则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许多追随者或弟子可以进入生活,意味着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而“无媒者”则意味着缺乏依托的人生是多么的无奈和痛苦。

整首诗通过深刻的哲理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张祜对人生的思考,对战争的反思,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关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一闻河塞上:听到河流被阻塞的消息,暗示战争的来临。
    • 非是欲权兵:并不是想要权力和武器,表现出对战争的拒绝。
    • 首尾诚须畏:从开始到结束都要心存敬畏,表明事情的严肃性。
    • 膏肓慎勿轻:对内心深处的痛苦要小心处理,警示人们要重视内心的问题。
    • 多门徒可入:许多追随者可以进入生活,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 尽室且思行:在这个空间里要思考自己的行为,提醒自省。
    • 莫为无媒者:不要成为没有依托的人,警醒人们追寻关系的必要。
    • 沧浪不濯缨:比喻生活中的困境,暗示无依无靠的艰难。
  2. 修辞手法

    • 比喻:河流被阻塞比喻战争的爆发。
    • 对仗:如“首尾诚须畏,膏肓慎勿轻”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3. 主题思想

    •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战争的警惕和对人性的深刻反思。张祜通过对外部环境和内心状态的描绘,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动荡中应持有的态度。

意象分析:

  • 河流:象征生命的流动,也暗示着战争所带来的阻碍。
  • 权兵:象征着人类对权力的渴望与对战争的沉迷。
  • 门徒:象征着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 沧浪:象征广阔无垠的世界,暗示人在复杂环境中的无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河塞”指的是什么?

    • A. 河流被阻塞
    • B. 河流干涸
    • C. 河流泛滥
    • D. 河流清澈
  2. 诗中的“膏肓”指的是:

    • A. 伤口
    • B. 病痛的深处
    • C. 内心的纠结
    • D. 外部的困扰
  3. 诗人对“无媒者”的看法是:

    • A. 积极的
    • B. 消极的
    • C. 无所谓
    • D. 不确定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张祜的《感河上兵》与杜甫的《春望》都表达了对乱世的感慨,但张祜更关注内心的反思和人际关系,而杜甫则更侧重于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心。两者在主题上虽有相似之处,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