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相国元老》

时间: 2025-01-22 06:34:05

崇台未经庆,瑞雪下云端。

虽地尽成白,而天不甚寒。

有年丰可待,盈尺润难乾。

畎亩无忘处,追踪击壤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崇台未经庆,瑞雪下云端。虽地尽成白,而天不甚寒。有年丰可待,盈尺润难乾。畎亩无忘处,追踪击壤欢。

白话文翻译:

高高的台上还未曾庆祝,吉祥的雪从云端飘落。虽然大地一片洁白,但天空并不特别寒冷。丰收的年景可以期待,积雪深厚湿润难以干燥。田间地头不要忘记,追随着击壤的欢乐。

注释:

  • 崇台:高台。
  • 瑞雪:吉祥的雪,预示着丰收。
  • 云端:云层之上。
  • 地尽成白:大地被雪覆盖,一片洁白。
  • 有年:丰收的年景。
  • 盈尺:积雪深厚,达到一尺以上。
  • 畎亩:田地。
  • 击壤:古代的一种游戏,这里指田间的欢乐活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安乐先生,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表现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这首诗描绘了瑞雪带来的丰收希望和田间的欢乐氛围。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瑞雪纷飞的冬日,邵雍在高台上观察到雪景,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收年景,以及田间人们的欢乐活动,因此有感而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瑞雪为切入点,描绘了冬日雪景带来的喜悦和期待。首句“崇台未经庆,瑞雪下云端”,通过高台和云端的意象,营造了一种超然物外的视角,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高处,俯瞰着雪景。接下来的“虽地尽成白,而天不甚寒”,既描绘了雪景的壮丽,又表达了天气的温和,为丰收的预兆做了铺垫。最后两句“畎亩无忘处,追踪击壤欢”,则将视角拉回到田间,展现了人们在雪后田间的欢乐活动,传递出对丰收的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崇台未经庆,瑞雪下云端”:高台之上,还未曾庆祝,瑞雪已经从云端飘落,预示着吉祥和丰收。
  • “虽地尽成白,而天不甚寒”:尽管大地被雪覆盖,一片洁白,但天空并不特别寒冷,暗示着温暖的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 “有年丰可待,盈尺润难乾”:丰收的年景可以期待,积雪深厚湿润难以干燥,预示着充足的水分将带来好的收成。
  • “畎亩无忘处,追踪击壤欢”:田间地头不要忘记,追随着击壤的欢乐,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瑞雪下云端”比喻吉祥的雪如同从天而降的礼物。
  • 拟人:“盈尺润难乾”拟人化地描述了积雪的湿润状态。
  • 对仗:“虽地尽成白,而天不甚寒”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瑞雪带来的丰收希望和田间的欢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丰收年景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崇台:高台,象征着超然物外的视角。
  • 瑞雪:吉祥的雪,象征着丰收和吉祥。
  • 云端:云层之上,象征着高远和神秘。
  • 地尽成白:大地被雪覆盖,象征着纯洁和宁静。
  • 盈尺:积雪深厚,象征着充足的水分和丰收的希望。
  • 畎亩:田地,象征着农耕生活和人们的欢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崇台”指的是什么? A. 高台 B. 宫殿 C. 山峰 D. 桥梁

  2. “瑞雪下云端”中的“瑞雪”象征着什么? A. 灾难 B. 吉祥 C. 寒冷 D. 干旱

  3. 诗中的“盈尺润难乾”描述了什么? A. 干旱 B. 湿润 C. 寒冷 D. 炎热

  4. “畎亩无忘处,追踪击壤欢”表达了什么? A. 对战争的厌恶 B. 对丰收的喜悦 C. 对寒冷的恐惧 D. 对干旱的担忧

答案:1. A 2. B 3. B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与邵雍的这首诗有相似的视角和意境。
  • 杜甫《春望》:通过春天的景色,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与邵雍的这首诗在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上有共通之处。

诗词对比:

  • 邵雍《和相国元老》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两首诗都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描绘了自然景色,但邵雍的诗更侧重于表达对丰收的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而王之涣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壮丽景色的赞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邵雍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特点。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邵雍的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