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蔡介卿雪中风寄》
时间: 2025-04-29 04:22: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蔡介卿雪中风寄
作者:蔡戡 〔宋代〕
玄冥作意逞雄豪,
陵压东君惨不骄。
一气回春何太晚,
群阴见晅未全消。
漫夸呈瑞宜新麦,
那似为霖救旱苗。
造物深机虽莫测,
愿言六气自均调。
白话文翻译:
在这场寒冷的冬季,北风肆虐,仿佛在炫耀它的威风,令春天的东风感到沉重与压抑。春天的气息为何来得如此迟缓,群山的阴云尚未完全消散。人们夸赞丰收的吉兆,然而这怎能如同及时的雨水,来拯救干旱的庄稼呢?自然的造物之道深不可测,但我希望四季的气候能够和谐均衡。
注释:
- 玄冥:指北方,常用来形容寒冷的气候。
- 东君:春天的象征,通常指春风。
- 一气回春:春天的气息回归。
- 群阴见晅:群山上的阴云开始显露出阳光。
- 瑞:吉兆,预示丰收的象征。
- 霖:指长时间的细雨。
- 造物深机:自然的规律和奥妙。
典故解析:
“东君”源自古代对春天的美称,常用以描绘春风的温暖与生机。诗中提及的“六气”则是古代对自然气候变化的概括,包含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体现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关注和思考。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蔡戡,宋代诗人,性情豪放,作品多以描绘自然、抒发情感见长。他的诗多受山水和时令影响,风格清新自然。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雪中,正值寒冬,诗人通过对比春冬的气候变化,表达对春天迟来的无奈与渴望,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感知与思考。
诗歌鉴赏:
《次蔡介卿雪中风寄》是一首反映自然景象与人们情感的诗作。全诗以北风和东风的对比为引,表现了春天的迟到与寒冬的压迫。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蕴含着对农作物生长的关切,展现了人对自然法则的敬畏与理解。诗中所用的“夸呈瑞”、“霖救旱苗”等意象,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丰收与自然规律的思考。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景象描绘,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希望。诗人虽对自然的无常感到无奈,但仍希望通过六气的均调,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玄冥作意逞雄豪:北风在狂妄地展示它的威力。
- 陵压东君惨不骄:春风在如此压迫下显得无比凄惨。
- 一气回春何太晚:春天的气息为何来得这么晚?
- 群阴见晅未全消:阴云虽已显露阳光,仍未完全消散。
- 漫夸呈瑞宜新麦:人们随意夸赞丰收的吉兆,未必真实。
- 那似为霖救旱苗:这样的夸赞怎能像及时雨那样拯救干旱的庄稼?
- 造物深机虽莫测:自然的法则深不可测。
- 愿言六气自均调:希望自然的气候能够和谐均衡。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夸呈瑞”与“霖救旱苗”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将春风比作“东君”,赋予其人格化特征。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迟来的无奈与对自然规律的思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渴望。诗中流露出对丰收的期待与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反映了自然的不可预测性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意象分析:
- 玄冥:象征寒冷、严酷的冬天。
- 东君:象征温暖、生机的春天。
- 瑞:象征丰收与希望。
- 霖:象征生命之源,表达对水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玄冥”指的是什么?
- A. 春天
- B. 夏天
- C. 冬天
- D. 秋天
-
“东君”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冬天
- B. 夏天
- C. 春天
- D. 秋天
-
诗中提到的“六气”指的是什么?
- A. 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
- B. 太阳、月亮、星星
- C. 四季变化
- D. 水、火、土、气
答案:
- C. 冬天
- C. 春天
- A. 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杜甫在《春望》中同样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与对自然变化的感慨,其对自然的描绘与蔡戡的作品相得益彰,展示了不同诗人对春天的感知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蔡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