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倚》

时间: 2025-01-11 08:42:38

渔扉夕不掩,徙倚欲三更。

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

峥嵘岁将晚,悄怆恨难平。

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渔扉夕不掩,徙倚欲三更。
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
峥嵘岁将晚,悄怆恨难平。
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

白话文翻译:

渔夫的门在黄昏时分并未关上,我在这里倚靠着,仿佛已经接近三更时分。明月高挂,树影不见,只有浓露滴落在荷叶上发出声响。岁月峥嵘已近晚年,心中感到愁苦难以平息。坐在这里思念中原已沦陷,作为男儿我深感无奈与惧怕。

注释:

  • 渔扉: 渔夫的门,指渔家小院的门。
  • 夕不掩: 黄昏时分并未关闭,暗示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
  • 徙倚: 倚靠、倚坐。
  • 三更: 夜深时分,古代夜晚分为更,三更即深夜时分。
  • 月正树无影: 明亮的月光照在树上,却没有树影,可能是因树影被月光照亮而不显。
  • 露浓荷有声: 荷叶上露水凝聚,滴落时发出声音。
  • 峥嵘岁将晚: 人生进入晚年,岁月峥嵘,回首往昔。
  • 悄怆恨难平: 默默感到悲哀,心中的恨意难以平息。
  • 中原没: 指的是中原地区的沦陷,暗指国破家亡。
  • 男儿恐浪生: 男儿心中惧怕未来的动荡和不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晚号忠直,南宋著名诗人、词人、散文家,擅长诗、词、文,尤以诗闻名。其一生经历了北宋灭亡和南宋建立,作品常反映国家的兴亡和个人的悲愤。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难之际,陆游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渗透在字里行间。诗中表现了他对中原沦陷的痛心和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徙倚》是一首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陆游通过描绘夜晚的静谧和自身的孤独,表达了对国家沦陷的深切悲痛。诗的开头,作者在渔家小院中静静徘徊,环境的宁静与心中的焦虑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月光照耀下,树影不见,露水滴落声响,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流逝和无情。

诗的后半部分,陆游回顾过去的峥嵘岁月,感慨人生已近晚年,心中难以平息的恨意与愁苦交织,特别是对中原沦陷的思念和无助,令他感到作为一个男子汉的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有对历史沉痛的反思,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前途的无奈。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渔家的门未关,营造出闲适的氛围,但“欲三更”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心中的不安。
    • 第二联通过“月正树无影”和“露浓荷有声”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背景的安静与内心的愁苦形成对比。
    • 第三联表达了岁月的流逝与人生的感伤,时间的晚期让人感到无尽的惆怅。
    • 第四联中,诗人思念故土,感受到国家的悲惨现状,表达了对未来的恐惧与无奈。
  •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句之间有明显的对仗结构,如“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
    • 拟人: “荷有声”将荷叶的滴露拟人化,使其更具情感色彩。
    • 象征: 中原的沦陷象征着国家的覆亡,诗人以个人的情感反映国家的悲剧。
  • 主题思想: 诗歌主要表达了对国家沦陷的痛心与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同时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及其内心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 渔扉: 象征着一种宁静但又孤独的生活状态。
  • 月、树、露、荷: 自然意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情。
  • 中原: 象征着国家的命运与历史的印记,承载着诗人对故土的思念与忧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月正树无影”意指什么?

    • A. 月光明亮
    • B. 树影消失
    • C. 夜晚的宁静
    • D. 以上皆是
  2. “渔扉夕不掩”的意思是:

    • A. 渔夫已经回家
    • B. 渔家的门在黄昏时没关
    • C. 渔夫在捕鱼
    • D. 渔家门口有鱼
  3. 诗人对国家沦陷的感情是:

    • A. 无所谓
    • B. 愤怒
    • C. 悲伤
    • D. 疲惫

答案:

  1. D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诗词对比:

  • 杜甫和陆游的诗都表现了对国家的忧虑,杜甫更多地描绘了战争带来的苦痛,而陆游则更注重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联系。两者都通过自然意象传达内心的复杂情感,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在历史背景下的共鸣与差异。

参考资料:

  • 《陆游诗选》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