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复(并叙)》
时间: 2025-01-11 02:18:40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河复(并叙)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熙宁十年秋,河决澶渊,注钜野,入淮泗。自澶魏以北皆绝流,而济楚大被其害,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七十余日不退,吏民疲于守御。十月十三日,澶州大风终日,既止,而河流一枝已复故道,闻之喜甚,庶几可塞乎。乃作河复诗,歌之道路,以致民愿而迎神休,盖守土者之志也。君不见西汉元光元封间,河决瓠子二十年。钜野东倾淮泗满,楚人恣食黄河鳣。万里沙回封禅罢,初遣越巫沉白马。河公未许人力穷,薪刍万计随流下。吾君仁圣如帝尧,百神受职河神骄。帝遣风师下约束,北流夜起澶州桥。东风吹冻收微渌,神功不用淇园竹。楚人种麦满河淤,仰看浮槎栖古木。
白话文翻译:
在熙宁十年的秋天,河水决口于澶渊,涌入广阔的平原,流入淮河和泗河。从澶州和魏地以北的河流全部断流,济南和楚地遭受了严重的灾害。彭门城下的水深达二丈八尺,持续了七十多天没有退去,官民疲惫于防守。十月十三日,澶州大风整日肆虐,风停之后,河流的一支已恢复了旧道,听闻此消息非常高兴,似乎可以填补河口了。因此作《河复》诗,歌颂这一道路,以寄托民众的愿望和迎接神灵的安宁,这正是守土者的志向。你难道不知道在西汉元光元封年间,河水在瓠子决口后持续了二十年?广阔的平原向东倾斜,淮河和泗河满溢,楚地人民尽情捕食黄河鳗。万里沙滩在封禅后归于平静,最初派遣越巫沉白马。河公并不允许人类的力量穷尽,薪柴万计随水而下。我们的君主仁慈圣明如帝尧,百神都受河神的统治。帝王派遣风师下界约束,北风夜起澶州桥。东风吹来,冰冻消融,神功无需淇园的竹子。楚地人民在河淤上种满了麦子,仰望着浮槎栖息在古木上。
注释:
- 熙宁: 宋神宗赵顼的年号。
- 澶渊: 指澶州,今中国河南省。
- 钜野: 一片广阔的平原。
- 彭门: 指彭城,今江苏徐州。
- 河公: 河神的称谓。
- 淇园竹: 指淇园中的竹子,古代神话中竹子具有神奇的力量。
- 浮槎: 古代神话传说中,浮在水面上的木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的气概,又有细腻柔和的情感,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河复》是苏轼在熙宁十年秋季写的,因河水决口而造成严重的水灾,影响了多地的民生。诗中反映了他对民众苦难的深切关怀,以及对自然灾害的思考和应对。
诗歌鉴赏:
《河复》是一首反映自然灾害与民生疾苦的诗作,苏轼在诗中通过描述河流决口导致的影响,表达了对人民生活困境的关注与对恢复河流的期待。开篇以“熙宁十年秋,河决澶渊”引出诗的主题,具体描绘了河水泛滥的情形,尤其是对澶州的影响,生动地表现了灾后人们的疲惫与无奈。随后,苏轼借用历史典故,讲述了历史上类似的自然灾害,表明自己的忧虑与对比。最后,诗人以神话传说结尾,寄托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国君仁德的期望,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责任感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熙宁十年秋,河决澶渊,注钜野,入淮泗: 开篇直入主题,明确时间、地点及事件,生动描绘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 自澶魏以北皆绝流,而济楚大被其害: 描述了影响的广泛性,河流断流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 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七十余日不退: 具体的数字描绘,增强了灾害的严重性。
- 十月十三日,澶州大风终日,既止,而河流一枝已复故道: 诗人表达了对自然恢复的希望与欣喜。
- 乃作河复诗,歌之道路,以致民愿而迎神休: 体现了诗人希望借助诗歌的力量安抚民心,期待神灵的庇佑。
修辞手法:
- 比喻: 通过“河公未许人力穷”等比喻,表现自然与人力的关系。
- 对仗: 诗中使用了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 典故: 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加深了诗的历史厚重感和现实意义。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河流的复归,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的反思,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以及对恢复生活的希望,展现了诗人仁爱之心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河流: 象征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关系,流动的河水寓意希望与生命。
- 风: 象征变化与不确定性,反映自然环境的影响。
- 神灵: 代表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祈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河复》是在哪一年创作的?
- A. 熙宁八年
- B. 熙宁十年
- C. 熙宁十二年
- D. 熙宁五年
-
诗中提到的“河公”指的是哪个神?
- A. 山神
- B. 河神
- C. 风神
- D. 雨神
-
“十月十三日,澶州大风终日”中提到的“大风”象征着什么?
- A. 不稳定的天气
- B. 民众的希望
- C. 自然灾害
- D. 政治动荡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苏轼的《河复》更侧重于对自然灾害的描绘以及恢复的希望,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国家动荡与人民苦难的深切感受。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宋代文学史》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