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崔正谏登秋日早朝》

时间: 2025-01-10 19:33:10

鸡鸣朝谒满,露白禁门秋。

爽气临旌戟,朝光映冕旒。

河宗来献宝,天子命焚裘。

独负池阳议,言从建礼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鸡鸣朝谒满,露白禁门秋。
爽气临旌戟,朝光映冕旒。
河宗来献宝,天子命焚裘。
独负池阳议,言从建礼游。

白话文翻译

鸡鸣时分,朝贺的队伍已经聚集,露水在秋天的清晨显得格外明亮。清爽的气息袭来,迎风飘扬的旌旗和戟影相映成趣,朝阳的光辉照耀着帝王的冕旒。河宗(河流的神灵)前来献上珍宝,天子下令焚烧皮裘(以示对神灵的尊敬)。然而,我却独自坚持在池阳论议,所言皆与建礼的游说相符。

注释

  • 鸡鸣朝谒:鸡叫时分,表示早晨,朝谒指的是朝拜的仪式。
  • 露白:清晨的露水晶莹剔透,给人一种清新感。
  • 禁门:指的是皇宫的门,象征着权力和威严。
  • 爽气:清新而凉爽的空气。
  • 旌戟:旌旗和戟,象征着军队和权力。
  • 冕旒:帝王的冠冕和装饰,象征着王权。
  • 河宗:指的是河流之神,可能是指特定的河流文化。
  • 焚裘:焚烧皮裘是古代祭祀或献祭的一种仪式。
  • 池阳议:池阳是指池塘阳面的地方,可能是指一种休闲场所。
  • 建礼游:指的是遵循礼仪进行游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佺期(约710-785),字景仁,号青隅,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歌多为五言绝句和律诗,具有较强的音乐感和画面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盛世,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秋日早朝是朝廷重要的仪式,诗人在此时写下此诗,既表达了对国家大事的关心,也流露出个人的思考与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晨早朝的场景,开篇以“鸡鸣”引入,展现出早晨的宁静与庄重。诗人在清晨的氛围中,感受到清爽的秋气,也为早朝的仪式增添了几分庄重的气息。随后的“朝光映冕旒”一句,巧妙地将晨光与皇权的光辉相结合,显示出天子的威严与朝廷的荣耀。

“河宗来献宝”则提到了朝廷的礼仪,展示了国家的富足和对神灵的尊重,令人感受到那种神圣的氛围。而“独负池阳议”则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独立与思考,他不愿随波逐流,而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反映了诗人的个性及对礼仪的理解。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令读者在欣赏美丽景象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的孤独与坚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鸡鸣朝谒满:描绘了清晨时分,鸡鸣声中,朝贺的队伍汇聚,营造出早朝的氛围。
  2. 露白禁门秋:清晨的露水明亮洁白,映衬出秋天的清新,禁门象征皇宫的神圣。
  3. 爽气临旌戟:清爽的气息弥漫在旌旗和戟影之间,增强了场景的生动感。
  4. 朝光映冕旒:朝阳的光辉照耀着皇帝的冕旒,象征着权力和荣耀。
  5. 河宗来献宝:河流的神灵献上珍宝,体现了国家的富饶与对神灵的敬畏。
  6. 天子命焚裘:天子命令焚烧皮裘,表示对神灵的祭祀与敬重。
  7. 独负池阳议:诗人独自坚持在池阳的议论,表现出他的独立思考。
  8. 言从建礼游:诗人所言皆与礼仪相符,显示出对传统礼节的尊重。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手法,如“晨光”和“禁门”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通过“鸡鸣”、“露白”等意象,展现清晨的自然美。
  • 象征:冕旒、旌戟象征着皇权与威严,反映出社会的等级制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日早朝的景象,表现了对国家和朝廷的尊重,同时展现了诗人独立的思考与个性。诗人在宏伟的背景下,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与理想,形成了深刻的内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鸡鸣:象征清晨的开始,也代表了新的希望。
  • 露白:象征纯洁与清新,映射着自然的美好。
  • 冕旒:象征着权力与威严,体现出朝廷的庄重。
  • 河宗:象征着自然的神秘与神圣,显示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河宗”指的是什么? A. 河流的神灵
    B. 农田的守护神
    C. 战神

  2. “鸡鸣朝谒满”中的“朝谒”指的是什么? A. 早晨的拜访
    B. 早晨的仪式
    C. 早晨的宴会

  3. 诗人为何“独负池阳议”? A. 因为他不喜欢早朝
    B. 因为他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C. 因为他想休息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与沈佺期的《和崔正谏登秋日早朝》相比,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时局的思考与个人的情感,但更侧重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沈佺期则更多表现了对国家礼仪的尊重与个人独立思考的坚持。两者在主题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唐代诗人对社会与自我的深刻反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鉴赏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