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雨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林梅初弄熟,
密雨闭重关。
润裛衣巾上,
凉生竹树间。
水声通远涧,
云色暝前山。
野鸟寂无语,
公庭尽昼闲。
白话文翻译:
夏天的雨水淅淅沥沥,梅花在树林里渐渐成熟。细密的雨如同封闭的重门,遮挡了视线。雨水润泽了衣巾,带来了清凉,竹林间生出一阵阵凉意。远处传来水流的声音,仿佛从幽深的山涧传来,云朵的颜色在前山上显得阴沉。野鸟在此时显得沉默无声,庭院中显得格外宁静悠闲。
注释:
- 弄熟:使梅花逐渐成熟。
- 密雨:细密的雨。
- 闭重关:形容雨势猛烈,像关门一样紧闭。
- 润裛:润泽,湿润的样子。
- 凉生:生出凉意。
- 通远涧:水声传得很远,涧水流动。
- 暝:昏暗,阴沉。
- 公庭:公共庭院。
典故解析:
梅尧臣,字子云,号季真,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观为题材,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该诗描绘了夏日雨后宁静的自然景象,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季真,浙江人,北宋时期的诗人,曾任官职,后因政治原因辞官归隐。他的诗风清新自然,重视描写细腻的自然景色,且常常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梅尧臣的隐居时期,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表达了他对夏雨的细致观察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展现了夏季雨天独特的景致与诗人内心的淡然。
诗歌鉴赏:
《夏雨》是一首典雅而富有情趣的古诗,展现了梅尧臣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受。全诗以夏日的细雨为主题,描绘了雨后宁静的景象。开头两句“林梅初弄熟,密雨闭重关”,通过梅花的成熟和细雨的降临,营造出一种生机盎然的夏日氛围。接下来的“润裛衣巾上,凉生竹树间”,则通过对细雨润泽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清凉的感觉,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水声通远涧,云色暝前山”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意境,水流声的悠远与山色的阴沉相互映衬,构成了一个宁静、幽深的自然环境。末尾的“野鸟寂无语,公庭尽昼闲”,则表现了雨后万物宁静的状态,鸟儿的沉默与庭院的闲适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细腻的观察,又有哲理的思考,体现了梅尧臣作为宋代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理解,给人以宁静与思考的空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林梅初弄熟:描绘梅花在夏季的生长状态,象征着夏季的到来。
- 密雨闭重关:细雨如同关门般封闭,形容雨势猛烈,环境的变化。
- 润裛衣巾上:细雨润泽了衣物,营造出一种清新的感觉。
- 凉生竹树间:竹林中的凉意,表现出雨后的自然清凉。
- 水声通远涧:水声从远处的山涧传来,增添了诗的远景和声响。
- 云色暝前山:云彩在山前显得阴暗,营造出一种肃穆的氛围。
- 野鸟寂无语:鸟儿在雨后静止无声,象征着宁静的环境。
- 公庭尽昼闲:庭院中无事可做,体现出一种悠闲的生活状态。
修辞手法:
- 比喻:细雨被比作“重关”,形象生动,增强了雨的气势。
- 拟人:野鸟“无语”,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突显环境的静谧。
- 对仗:如“水声通远涧,云色暝前山”,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夏雨的细腻观察与感受,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内心的平和与淡泊,展现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梅花:象征着生命的力量与美好,代表着夏季的到来。
- 细雨:象征着滋润与清新,带来凉意。
- 竹树:象征着高洁与坚韧,反映了诗人的品格。
- 水声:象征着自然的声音,传递着生命的活力。
- 野鸟:象征着自由与宁静,表现出一种和谐的自然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林梅初弄熟”是什么意思?
- A. 梅花刚刚盛开
- B. 梅花开始成熟
- C. 梅花已经凋谢
- D. 梅花已经结果
-
“水声通远涧”中的“通远”意指什么?
- A. 水声很大
- B. 水声传得很远
- C. 水声很小
- D. 水声清脆
-
诗中表现宁静的意象是哪一句?
- A. “林梅初弄熟”
- B. “野鸟寂无语”
- C. “凉生竹树间”
- D. “公庭尽昼闲”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 孟浩然
- 《山中杂诗》 - 王维
诗词对比:
《夏雨》与《山中杂诗》对比:
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夏雨》更注重雨后的宁静与生命的滋润,而《山中杂诗》则展现了山中生活的清幽和诗人对自然的感悟。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却同样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诗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