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车遥遥》

时间: 2025-01-11 02:24:37

路喜到江尽,江上又通舟。

舟车两无阻,何处不得游。

丈夫四方志,女子安可留。

郎自别日言,无令生远愁。

旅雁忽叫月,断猿寒啼秋。

此夕梦君梦,君在百城楼。

寄泪无因波,寄恨无因輈.愿为驭者手,与郎回马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车遥遥,路迢迢,江尽处,舟自通。
舟车两无阻,何处不得游?
丈夫四方志,女子安可留?
郎自别日言,无令生远愁。
旅雁忽叫月,断猿寒啼秋。
此夕梦君梦,君在百城楼。
寄泪无因波,寄恨无因缆。
愿为驭者手,与郎回马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远行和离别的感慨。诗人描绘了旅途中,路途遥远,江水尽头,船只通行的景象。舟车畅通无阻,去哪里都可以游玩。男子志向远大,女子又怎能安于留守?郎君离开时曾说过的话,不能让远行的愁绪滋生。旅途中的雁声在月下呼唤,猿啼在寒秋中悲鸣。今晚的梦中梦见你,君在百城高楼之上。泪水无法因波浪而寄托,恨意也无法借缆绳来传达。愿化作驾驭者的手,带着郎君回转马头。

注释:

  • 遥遥:形容路途的遥远。
  • 迢迢:同样形容道路漫长。
  • :船只,象征旅行与离别。
  • 无阻:没有阻碍,意指旅途顺畅。
  • 丈夫:指有志向的男子。
  • 女子:指女性,多有留守的意涵。
  • :指爱人或丈夫。
  • 寄泪无因波:泪水无法随波逐流,寓意思念。
  • 驭者手:指驾车或驾船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号白云,唐代诗人,以其清新孤高的诗风和对人情世态的深刻洞察而闻名。他的诗多表现个人情感,尤其是对离别和思乡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繁盛、交通便利的时期。诗人通过描写舟车的畅通与男女离别的矛盾,表达了对自由旅行的渴望与对离别的惆怅,折射出当时社会中男女角色的差异及对情感的深思。

诗歌鉴赏:

孟郊的这首《杂曲歌辞·车遥遥》以简练的语言和清新的意象,展现了旅途中的孤独感与对爱情的渴望。诗中通过对舟车畅通无阻的描绘,映射出诗人对自由与旅行的向往,然而,伴随而来的却是离别的忧伤与思念之情。特别是“郎自别日言,无令生远愁”一句,既是对爱的承诺,也是对离别的无奈。诗人通过“旅雁”和“断猿”的意象,借助自然界的声音,增强了离别时的孤寂感。最后两句“愿为驭者手,与郎回马头”则表达了对重聚的渴望,体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与对自由的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在面对离别时的复杂心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车遥遥,路迢迢:远行的道路漫长,暗示旅途的艰辛。
  2. 江尽处,舟自通:江水尽头有船只通行,表现了自由出行的希望。
  3. 舟车两无阻,何处不得游:舟车畅通,无阻碍,哪里都可以去游玩。
  4. 丈夫四方志,女子安可留:男性有远大的志向,女性怎能安于留守?
  5. 郎自别日言,无令生远愁:爱人离别时的承诺,不要让远方的忧愁滋生。
  6. 旅雁忽叫月,断猿寒啼秋:描绘孤独的旅途景象,增添离别的悲伤。
  7. 此夕梦君梦,君在百城楼:梦见爱人在繁华的城市高楼中,象征思念之情。
  8. 寄泪无因波,寄恨无因缆:泪水与恨意无法通过物理方式寄托,强调情感的无奈。
  9. 愿为驭者手,与郎回马头:表达希望化作驾驭者的手,与爱人一起返回的愿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旅途比作人生的旅程,暗示人生的起伏。
  • 拟人:雁与猿被赋予情感,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如“舟车两无阻,何处不得游”,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离别与思念展开,表达了对自由旅行的向往与对爱情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情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旅途与人生的奔波。
  • :代表自由与离别的工具。
  • :旅雁象征思念,呼唤远方的情感。
  • :寒啼的猿象征孤独与伤感。
  • :象征思念与孤独的陪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郎”指的是?

    • A. 朋友
    • B. 爱人
    • C. 亲人
    • D. 同事
  2. 填空题:诗中“寄泪无因波,寄恨无因__”空格中应填什么词?

  3. 判断题:诗人对此次旅途感到快乐。 (对/错)

答案:

  1.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同样表现了对爱情与理想的追求。
  • 《静夜思》李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本诗的情感相似。

诗词对比:

  • 《长恨歌》白居易:同样描绘了爱情的离别与思念,情感更加深沉与复杂。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描写旅途中的孤独感与思乡情,意象丰富,感情细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