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愁曲》
时间: 2025-01-11 06:05:39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远愁曲
作者: 孟郊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飘飖何所从,遗冢行未逢。
东西不见人,哭向青青松。
此地有时尽,此哀无处容。
声翻太白云,泪洗蓝田峰。
水涉七八曲,山登千万重。
愿邀玄夜月,出视白日踪。
白话文翻译:
飘荡的忧愁从何而来?我在荒冢上行走却没有遇见人。
四处东奔西走却见不到任何人,我只能向那青翠的松树哭诉。
这里的时光是有限的,而我的悲哀却无处安放。
我的悲鸣声似乎翻腾于太白山的云端,泪水冲洗着蓝田的峰峦。
我在水中穿行,七八个曲折的水道,爬上山去,重重叠叠的高峰。
我希望能够邀请夜空中的明月,出来看看白日的踪影。
注释:
- 飘飖:飘荡不定,形容心情或情感的轻浮。
- 遗冢:荒废的坟墓,指代亡者的墓地。
- 青青松:青翠的松树,象征长青和坚韧。
- 太白云:指太白山的云,象征高远和壮丽。
- 蓝田峰:蓝田的山峰,象征着美好和清新。
典故解析:
“太白”指的是太白山,常用来象征高远和清冷的情感;“蓝田”则是一个典故,蓝田的美玉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象征着珍贵和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生于河南,晚年居住于长安。他的诗以清新、质朴、真切著称,尤其擅长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远愁曲》创作于唐代,诗人身处动荡时代,个人的孤独与对逝去的哀思在诗中得到充分表现。孟郊的生活经历多次波折,这使得他的诗作常常蕴含浓厚的忧愁与感伤。
诗歌鉴赏:
《远愁曲》是一首充满忧愁与孤独感的作品,诗中通过描绘环境与情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绪。“飘飖何所从”开篇即以疑问引人入胜,显示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迷惘与无奈。遗冢、青松等意象交织,构成了一幅孤独的画面,仿佛在诉说着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中反复出现的“水”和“山”象征着人生命途中的曲折与艰辛。水的“七八曲”与山的“千万重”不仅体现了行走的艰辛,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沉重与孤独。最后两句“愿邀玄夜月,出视白日踪”更是将对光明与希望的渴望推向高潮,暗示着尽管前路荆棘密布,但依然希望能透过黑暗见到光明。
整首诗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忧伤气氛,唤起读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与希望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飘飖何所从:诗人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情感来源于何处。
- 遗冢行未逢:在荒冢上行走,却没有遇到人,暗示孤独。
- 东西不见人:四处奔波却徒劳无功,增添了孤寂感。
- 哭向青青松:向松树倾诉悲伤,象征坚韧与不屈。
- 此地有时尽:这里的时光是有限的,暗示生命的短暂。
- 此哀无处容:我的悲伤无处寄托,内心的痛楚无以言表。
- 声翻太白云:悲鸣似乎在高空回荡,反映出情感的强烈。
- 泪洗蓝田峰:泪水冲刷着山峰,象征着情感的冲击与洗礼。
- 水涉七八曲:在水中行走,形容生命的艰辛与曲折。
- 山登千万重:爬山的艰难,象征着追求目标的艰辛。
- 愿邀玄夜月:希望夜空中的明月能来,象征希望与渴望。
- 出视白日踪:期待能看到光明的未来,暗示对生活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增强表达的力度。
- 对仗:如“水涉七八曲,山登千万重”,加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如“声翻太白云”,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孤独与哀愁的深刻描绘,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光明未来的渴望,传达出一种悲壮而又充满希望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冢:象征死亡与失去,暗示生命的脆弱。
- 松:象征坚韧与长寿,代表着对坚强精神的向往。
- 月:象征希望与光明,表达对未来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飘飖何所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忧伤
B. 喜悦
C. 迷茫 -
“青青松”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忍耐与坚韧
B. 美丽与华丽
C. 幸福与快乐 -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生活的满足
B. 对光明的渴望与人生的感慨
C. 对金钱的追求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同样展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慨,情感基调虽不同,但同样涉及孤独与离别。
- 李白《夜泊牛津》:通过夜色与水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风格上更为豪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孟郊诗集》
- 《古诗文赏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