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堤莺》

时间: 2025-01-27 03:21:15

古堤多长榆,落荚鹅眼小。

其下迅黄流,其上鸣黄鸟。

安知舟中人,黑鬓日已少。

千里归大梁,玉笙闻{上穴下叫}窕。

终朝不成曲,幽响在林表。

莫羡沙路行,金鞭驰袅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汴堤莺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古堤多长榆,落荚鹅眼小。
其下迅黄流,其上鸣黄鸟。
安知舟中人,黑鬓日已少。
千里归大梁,玉笙闻上穴下叫窕。
终朝不成曲,幽响在林表。
莫羡沙路行,金鞭驰袅袅。

白话文翻译:

古老的堤岸上长满了榆树,树荚落下像鹅眼一样小。
树下流动着急促的黄水,树上则有黄鹂在欢唱。
谁知道船中人,鬓发已渐渐变黑。
千里归乡的大梁,听得见玉笙在山洞里轻声叫唤。
整日都无法奏成曲调,幽幽的回响在树林外面。
不要羡慕沙路上疾行的人,金鞭在风中轻扬飘荡。

注释:

  • :一种树木,常生长在河边。
  • 鹅眼:形容树荚形状小,像鹅的眼睛。
  • 迅黄流:迅速流动的黄色河水。
  • :鸟叫声。
  • 安知:如何知道。
  • 黑鬓:黑色的鬓发,喻指年华渐逝。
  • 千里归大梁:形容远道归家的情景。
  • 玉笙:一种乐器,通常用来演奏优美的乐曲。
  • 上穴下叫窕:形容声响悠扬动人。
  • 终朝:整天。
  • 不成曲:无法奏成乐曲。
  • 幽响:隐隐的声音。
  • 莫羡:不要羡慕。
  • 金鞭驰袅袅:形容马的奔跑,金鞭在风中摇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约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白华,宋代诗人,尤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作品常表现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梅尧臣生活在宋朝初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文化逐渐发展。他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表现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汴堤莺》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古堤、黄流和黄鸟,营造出一种恬静而又生动的自然环境。古堤上长满了榆树,细小的树荚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生动,黄水急促流淌,黄鸟在树上欢唱,这些意象构成了诗人眼中美好的自然图景。

然而,诗人并不止步于自然的美,而是通过“安知舟中人,黑鬓日已少”引入对人生的思考。舟中的人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随着岁月的流逝,鬓发渐黑,人生的无常感油然而生。诗人在“千里归大梁”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同时也借助“玉笙闻上穴下叫窕”的描写,传递出一种对美好音乐的渴望和追求。

整首诗在描绘美景的同时,蕴含了对人生短暂与归属感的深刻思考。诗人以宁静的自然景象作为背景,使得对人生的感悟更加深邃而有分量,最终在“莫羡沙路行,金鞭驰袅袅”中,提醒人们不要羡慕他人的生活,而应珍惜自己的生活与经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古堤多长榆:描写古老的堤岸上长满了榆树,展现自然景色。
    2. 落荚鹅眼小:形容榆树的果荚,增添细节。
    3. 其下迅黄流:流动的河水,表现动感。
    4. 其上鸣黄鸟:鸟儿的鸣叫声,增添生机。
    5. 安知舟中人:引出对人的思考。
    6. 黑鬓日已少:反映时光流逝,人生无常。
    7. 千里归大梁:对故乡的思念。
    8. 玉笙闻上穴下叫窕:音乐的优美,增添情感。
    9. 终朝不成曲:无法奏成曲调,心情复杂。
    10. 幽响在林表:隐约的声音,表现孤独感。
    11. 莫羡沙路行:提醒人们珍惜自己的生活。
    12. 金鞭驰袅袅:描绘马奔跑的姿态,象征自由。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鹅眼”形容树荚,生动形象。
    • 拟人:黄鸟的鸣唱,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千里归大梁,玉笙闻上穴下叫窕”,对称工整,增强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自然描写与对人生的反思,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榆树:象征坚韧与长久,古堤的榆树代表了岁月的积淀。
  • 黄流: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变化,带有动感。
  • 黄鸟:象征自由与快乐,带来生机。
  • 黑鬓:生命的流逝与时光的无情。
  • 玉笙:象征美好音乐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安知舟中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失落
    B. 幸福
    C. 忧伤
    D. 疑惑

  2. 诗中提到的“千里归大梁”象征什么? A. 乡愁
    B. 旅行的快乐
    C. 友情
    D. 青春

  3. “莫羡沙路行”的意思是: A. 羡慕他人的生活
    B. 不要羡慕他人的生活
    C. 追求自由
    D. 感慨人生

答案

  1. D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杜甫的《春望》:对国家和故乡的感怀。

诗词对比

  • 梅尧臣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首诗均描绘自然景色,但梅尧臣更多地融入了人生哲思,而王之涣则更注重景色的壮丽和壮志。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梅尧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