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海若有丑鱼,乌图有乌贼。
腹膏为饭囊,鬲冒贮饮墨。
出没上下波,厌饫吴越食。
烂肠来雕蚶,随贡入中国。
中国舍肥羊,啖此亦不惑。
白话文翻译:
若海里有丑陋的鱼,乌图(即乌贼)也自有其形。
它的腹部肥腴如饭囊,墨汁盛在器皿中。
在波涛中上下浮沉,厌倦了吴越的美食。
烂肠带着雕刻的蚶,被送入中国。
中国人放弃肥羊,吃它也不会感到迷惑。
注释:
- 丑鱼:指海里的丑陋的鱼类,暗指一种不受欢迎的海鲜。
- 乌贼:一种海洋生物,肉质鲜美,被称为“墨鱼”。
- 腹膏:指乌贼肚子里的脂肪,形容其肥美。
- 鬲:古代盛器,这里比喻盛墨汁的容器。
- 吴越:指江南一带,因其水产丰富,食物美味。
- 烂肠:指乌贼的内脏,形容其肉质的独特。
- 雕蚶:一种海螺,象征着海鲜的丰富。
- 肥羊:指中国的传统美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字德修,号白华,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古体诗,作品常体现对自然的观察和对人情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海鲜的喜爱以及对美食的追求。诗中提到的吴越地区以其丰富的水产闻名,诗人通过乌贼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海味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乌贼的描绘,展现了海洋的丰富与美味。诗人开篇便用“丑鱼”与“乌贼”对比,展现了对美食的独特理解。接着,诗中详细描写了乌贼的特征,尤其是其“腹膏”与“饮墨”的细节,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这种海鲜的美味。诗人将乌贼与吴越的传统美食相对比,表现出对海鲜的偏爱,甚至提出中国人放弃肥羊,倾心于乌贼的态度,可见其对海味的喜爱之深。此外,诗中也流露出对美食的思考,提示人们在美食选择上的理性与自由,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饮食文化的开放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海若有丑鱼,乌图有乌贼:开头引入海洋生物,丑鱼与乌贼形成对比,引发读者对海洋生物的好奇。
- 腹膏为饭囊,鬲冒贮饮墨:描绘乌贼的特征,强调其美味,突出其墨汁的独特风味。
- 出没上下波,厌饫吴越食:乌贼在波涛中浮沉,表达其对吴越美食的厌倦,暗示对新口味的渴望。
- 烂肠来雕蚶,随贡入中国:将乌贼与其他海鲜相提并论,展示其文化交流的丰富。
- 中国舍肥羊,啖此亦不惑:最后强调中国人对乌贼的喜爱,表达对海鲜的认可与接受。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腹膏为饭囊”形象化乌贼的美味。
- 对仗:诗句工整,有助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乌贼“厌饫”的情感,增加趣味性。
主题思想:该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赞美美食,尤其是海鲜,通过对比和生动描绘,展现了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反思和对新鲜事物的开放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乌贼:象征海洋的丰饶,代表一种新口味。
- 腹膏:象征美味和丰盈,暗示财富与享受。
- 墨汁:象征文化的深度,展现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乌贼”主要指什么?
- A. 一种鱼类
- B. 一种海洋生物
- C. 一种蔬菜
- D. 一种水果
-
诗中提到的“吴越食”主要指哪个地方的美食?
- A. 西北地区
- B. 江南地区
- C. 东北地区
- D. 北方地区
-
“中国舍肥羊,啖此亦不惑”中“此”指的是什么?
- A. 肥羊
- B. 乌贼
- C. 丑鱼
- D. 螃蟹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比较梅尧臣的《乌贼鱼》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前者更注重饮食文化,后者则强调山水的壮丽与哲理。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诗集》
-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