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碧集》

时间: 2025-01-10 18:20:18

天宝太白殁,六义已消歇。

大哉国风本,丧而王泽竭。

先生今复生,斯文信难缺。

下笔证兴亡,陈词备风骨。

高秋数奏琴,澄潭一轮月。

谁作采诗官,忍之不挥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宝太白殁,六义已消歇。
大哉国风本,丧而王泽竭。
先生今复生,斯文信难缺。
下笔证兴亡,陈词备风骨。
高秋数奏琴,澄潭一轮月。
谁作采诗官,忍之不挥发。

白话文翻译:

天宝年间,李白已逝,六艺也已消失。
国风的伟大本源,因衰亡而失去了王者的泽润。
而今,先生(指古代的诗人或文人)复生,文化的精髓确实难以缺失。
下笔可以见证兴亡,所陈述的词句充满风骨。
在高秋时节,弹奏几曲琴音,澄澈的潭水映出一轮明月。
谁来担任采诗的官员,怎忍心让这优美的诗篇不流传?

注释:

  • 天宝:指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代表盛唐时期。
  • 太白:指诗人李白,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洒脱闻名。
  • 六义:指古代的六种学问,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
  • 国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部分,代表了古代诗歌的根基。
  • 风骨:指诗歌的气质和韵味。
  • 澄潭:清澈的水潭,象征宁静与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孟郊(751年-814年),字君房,唐代诗人,因其悲苦的生平而有“穷人诗人”之称。他的诗风多以悲壮、深沉著称,常常反映个人的遭遇与社会的矛盾。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国力衰落、社会动荡的时期,反映了诗人对往昔盛世的怀念,以及对文化传承的关注。

诗歌鉴赏:

《读张碧集》是孟郊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深切思考,诗中开篇提到天宝年间的李白去世,暗示着盛唐文化的衰落。接着,诗人感慨国风的伟大本源在于诗歌的传承与发扬,但如今却因国家的动荡而失去了王者的泽润。诗人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引发对文化的忧虑与反思。

接下来的几句则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希望,强调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文化的精髓依然难以消失。诗人以“下笔证兴亡”来表明诗歌不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历史的见证。高秋时节的琴音和澄潭中的明月,象征着一种宁静与美好,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渴望与追求。

最后一句以“谁作采诗官,忍之不挥发”结束,表达了对诗歌流传的期待,隐含着对当权者的不满,呼唤对文化的珍视与传承。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天宝太白殁,六义已消歇:李白的去世象征着盛唐文化的衰亡,六艺的消失则强调了文化的缺失。
    2. 大哉国风本,丧而王泽竭:国风作为文化的根基,其衰落意味着国家的德泽也随之消失。
    3. 先生今复生,斯文信难缺:即使在逆境中,文化的精髓依旧存在。
    4. 下笔证兴亡,陈词备风骨:通过诗歌记载历史的兴衰,展现出诗作的气质。
    5. 高秋数奏琴,澄潭一轮月:秋天的琴声与明月,象征着宁静与美好,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6. 谁作采诗官,忍之不挥发:对诗歌流传的期望,表现出对文化现实的无奈。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通过“高秋”和“澄潭”形成的对照,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动荡。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渴望与历史兴衰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怀念和对当代文化现状的深思。

意象分析:

  • 天宝:象征盛世与辉煌,反映历史的兴衰。
  • 太白:李白代表了唐诗的巅峰,具有极高的文化象征。
  • 国风:象征古代诗歌的根基与传统文化的核心。
  • 澄潭:象征清丽与宁静,寄托了诗人的情感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读张碧集》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孟郊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诗中“天宝太白殁”指的是哪位诗人的去世? A. 杜甫
    B. 白居易
    C. 李白
    D. 王维

  3. “高秋数奏琴,澄潭一轮月”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忧伤
    B. 宁静
    C. 愤怒
    D. 失落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孟郊的《读张碧集》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现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但孟郊更多地关注文化的传承,而杜甫则着重于现实的困境与忧国之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史》
  • 《孟郊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