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酒二首剧眩以来,已三年矣。近复一蹶,前》

时间: 2025-01-26 01:45:02

一寸横波最泥人,东流西去总无因。

洞庭木落佳期远,洛浦风生往迹湮。

壁月终残天外路,余霞空染镜中身。

从今楚客登临处,红蓼青苹未是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寸横波最泥人,
东流西去总无因。
洞庭木落佳期远,
洛浦风生往迹湮。
壁月终残天外路,
余霞空染镜中身。
从今楚客登临处,
红蓼青苹未是春。

白话文翻译:

一寸的波光最能淹没人心,
东流西去的水流总是没有缘由。
洞庭湖的树木已经凋落,良辰美景已远,
洛浦的风生起,往日踪迹已消逝。
墙上的月亮渐渐残缺,路在天外已无踪影,
余晖空染着我镜中映现的身影。
从今往后,楚地的游子登临之处,
红色的蓼草和青色的苹草已不是春天的景象。

注释:

  • 横波:指水波,形容波浪的样子。
  • 泥人:比喻被水波淹没的人,意指失去方向和目标。
  • 洞庭:指洞庭湖,古代著名的湖泊。
  • 佳期:美好的时光。
  • 洛浦:洛河边的一个地方,可能指洛阳。
  • 壁月:墙上的月亮,象征着遥远和孤独。
  • 楚客:指来自楚地的人,表现出一种游子的身份。

典故解析:

  • 洞庭湖:古人常以洞庭湖为题材,表现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生的变迁。
  • 楚客:楚文化在古代文学中常被提及,楚地的风情与情感常常是诗人抒发思乡之情的载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启功(1912-2005),当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和美术教育家,擅长古诗词创作,作品多表现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感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启功晚年,正值其人生回顾与思索的阶段,诗中流露出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慨,传达了一种孤独与无奈的情绪。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丰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感伤与思索。开头两句通过波光和水流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无奈与迷茫,似乎在诉说着人生的起伏与无常。接着,洞庭湖的凋落和洛浦的风声交织在一起,暗示着美好时光的流逝,以及对逝去岁月的追忆。最后两句,诗人通过壁月和余霞的描绘,表现出一种孤独和空虚的感受,同时也暗示着春天的远去,象征着失去希望与憧憬。

整首诗情感深沉而又细腻,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哲思与对自然的热爱。启功以清新而又淡雅的笔触,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考的氛围,让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寸横波最泥人:水波荡漾,令人心神迷失。
  2. 东流西去总无因:江河流动,似乎一切都无缘无故。
  3. 洞庭木落佳期远:洞庭湖的树木已经凋落,良辰美景已远去。
  4. 洛浦风生往迹湮:洛浦的风起,往日的踪迹已被掩埋。
  5. 壁月终残天外路:墙上的月亮渐渐残缺,路在远处已无踪影。
  6. 余霞空染镜中身:余晖映照在镜中,映现出孤独的身影。
  7. 从今楚客登临处:从今往后,楚地的游子登临之处。
  8. 红蓼青苹未是春:红蓼草和青苹草已不是春天的景象。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横波”比喻人生的波折。
  • 拟人:如“风生”,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保持了对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惋惜与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 波光:象征人生的波折与迷茫。
  • 洞庭湖:代表着美好的回忆与逝去的时光。
  • 月亮:象征孤独与思念。
  • 红蓼青苹:象征着春天的消逝与希望的远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洞庭”指的是哪个湖? A. 太湖
    B. 洞庭湖
    C. 鄱阳湖

  2. “壁月终残”中“壁月”指的是什么? A. 墙上的画
    B. 墙上的月亮
    C. 墙外的景色

  3. 诗中提到的“楚客”代表什么? A. 来自楚地的游子
    B. 古代的诗人
    C. 旅途中的客人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
  • 《春望》杜甫: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国家的忧虑。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杜甫与启功的诗有相似的孤独感,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色表达了对人情与时光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选》:古代诗词的集成与解析。
  • 《启功诗文集》:收录了启功的主要作品与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