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九华山》
时间: 2025-01-27 03:47: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九华山
作者:苏辙
南迁私自喜,看尽江南山。
孤舟少僮仆,此志还复难。
局促守破窗,联翩过重峦。
忽惊九华峰,高拱立我前。
萧然九仙人,缥缈淩云烟。
碧霞为裳衣,首冠青琅玕。
挥手谢世人,可望不可攀。
我行竟草草,安能拍其肩。
但闻有高士,卧听松风眠。
松根得茯苓,状若千岁鼋。
煮食一朝尽,终身弃腥膻。
腹背生绿毛,轻举如翔鸾。
相逢欲借问,已在长松端。
何年脱罪罟,出处良自便。
芒鞋拄藤杖,逢山即盘桓。
斯人未可求,岩室傥复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我南迁时的喜悦,欣赏了江南的山水。虽然只有孤舟相伴,心中的志向却难以实现。守住那破旧的窗子,穿行于重重山峦之间。忽然看到九华山高高耸立在我的面前,犹如萧然的仙人,缥缈于云烟之中。它的衣袍如碧霞,头上则戴着青色的琅玕冠。我向世人挥手告别,虽想仰望却无法攀登。我的行程匆匆,何能亲近那位高士?只听见他卧听松风入眠。松根上生长着茯苓,形似千年老龟,炖煮后便可食用,终身不再嗅腥膻。它的腹背都长着绿毛,轻盈如飞翔的鸾鸟。相遇时欲借问,却已在高松之侧。何时能逃脱世俗的羁绊,何处自会有出路。穿着芒鞋,拄着藤杖,遇山便停留。那人未必能寻求,但山岩之室也许仍然存在。
注释
- 九华峰:指的是九华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位于安徽省。
- 碧霞:形容色彩清丽的云霞,常用来描绘美丽的景象。
- 茯苓:是一种中药材,常与松根一起使用,具有滋补的功效。
- 翔鸾:比喻轻盈如飞的鸟,象征自由和轻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颍滨,河北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与兄苏轼齐名。他的诗风清新、洒脱,擅长山水诗。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苏辙南迁途中,心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欣赏和对人生的感慨。九华山的景色令他生发出对理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苏辙的《过九华山》是一首描绘自然风貌与抒发个人情感的山水诗。全诗通过孤舟、重峦、九华峰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欣赏与对高士的向往。在诗的开头,苏辙表达了南迁的私心与对江南山水的喜悦,这种喜悦伴随着内心的孤独与志向的难以实现。随着诗的深入,九华峰的出现标志着诗人理想的高远和人世的隔绝,萧然的九仙人和缥缈的云烟则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的境界。
诗中提到的“挥手谢世人,可望不可攀”,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的告别与对理想境界的渴望。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对高士的描绘,松风、茯苓等意象,传达出一种宁静、自然的生活态度。最后,诗人以“芒鞋拄藤杖,逢山即盘桓”的意象,表达了他向往自由、随性而行的生活理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迁私自喜,看尽江南山:诗人南迁途中,心中自有欢喜,目睹江南的美丽山水。
- 孤舟少僮仆,此志还复难:然而身处孤舟,身边没有随从,内心追求的理想却难以实现。
- 局促守破窗,联翩过重峦:在狭小的空间中守望着破窗外,眼前是重重叠叠的山峦。
- 忽惊九华峰,高拱立我前:突然看到高耸的九华山,令人惊叹。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九华山比作高士,象征着理想与高洁。
- 拟人:松风被赋予了“卧听”的能力,体现出自然的灵动。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生活的淡然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舟:象征孤独与寂寞。
- 九华峰:象征理想与高远。
- 松风:象征自然的宁静与恬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过九华山》的作者是谁?
- A. 苏轼
- B. 苏辙
- C. 李白
- D. 杜甫
-
诗中提到的“九华峰”位于哪个省?
- A. 浙江
- B. 安徽
- C. 江西
- D. 福建
-
诗中提到的“碧霞”为诗人描绘的什么意象?
- A. 人物
- B. 云霞
- C. 山水
- D. 花草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苏辙的《过九华山》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苏辙更加强调个人对理想的追求,而王维则更注重静谧的自然氛围。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