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

时间: 2025-05-02 21:27:32

彩仗连宵合,琼楼拂曙通。

年光三月里,宫殿百花中。

不数秦王日,谁将洛水同。

酒筵嫌落絮,舞袖怯春风。

天保无为德,人欢不战功。

仍临九衢宴,更达四门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
彩仗连宵合,琼楼拂曙通。
年光三月里,宫殿百花中。
不数秦王日,谁将洛水同。
酒筵嫌落絮,舞袖怯春风。
天保无为德,人欢不战功。
仍临九衢宴,更达四门聪。

白话文翻译:

在三月的第三天,勤政楼里侍宴应制。
彩旗在夜里高高飘扬,琼楼映照着黎明的光辉。
在这个三月的美好时光中,宫殿中百花齐放。
不算秦王的辉煌年日,谁能与洛水的美丽相提并论。
酒筵上怕落花飘散,舞袖在春风中显得有些胆怯。
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快乐无战功。
仍然在九衢的宴会上,走向四门的欢声笑语。

注释:

  • 彩仗:彩色的旗帜,象征盛大的场面。
  • 琼楼:美丽的楼阁,常用以形容宫殿。
  • 不数秦王日:不去计较秦王时代的荣耀日子。
  • 洛水:洛水是古代名水,象征美丽与繁华。
  • 落絮:指春天时飘落的柳絮,常用以比喻青春的流逝。
  • 九衢:指城市的主要街道,象征繁华的都市生活。
  • 四门聪:四个门口传来的欢笑声,寓意热闹的场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王右丞。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以其山水诗和田园诗著称。其作品常融合哲学思想,展现自然之美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盛唐时期,王维在长安任职,常参与朝廷宴会。这首诗写于春日的宴会上,表现了当时的政治气候和社会生活。

诗歌鉴赏:

王维的《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通过描绘春日宴会的美丽场景,表达了对国家安宁和人民幸福的期盼。诗中“彩仗连宵合,琼楼拂曙通”展现了盛大宴会的华丽,反映了王维对宫廷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接下来的“年光三月里,宫殿百花中”则突出春天的生机与繁荣,象征着国家的富饶。

在诗的中段,王维通过“不数秦王日,谁将洛水同”抒发了对历史的反思。秦王的辉煌虽无人可比,但现实中却是春风里那种柔弱的舞袖,暗含了对历史盛世的追忆与对当下政局的忧虑。最后两句“天保无为德,人欢不战功”则是对理想政治的向往,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的渴望。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宴会的欢愉,更深刻反映了王维对国家和社会的思考,展现了他追求和谐与美好的理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彩仗连宵合:夜晚彩旗高悬,气氛热烈。
  2. 琼楼拂曙通:华美的楼阁映照着黎明的光辉。
  3. 年光三月里:春光明媚的三月。
  4. 宫殿百花中:宫殿里百花齐放,生机勃勃。
  5. 不数秦王日:不去计较历史上秦王的辉煌。
  6. 谁将洛水同:谁能比得上洛水的美丽。
  7. 酒筵嫌落絮:酒席上人们怕柳絮飘落。
  8. 舞袖怯春风:舞动的袖子在春风中显得柔弱。
  9. 天保无为德:愿国家长治久安,无为而治。
  10. 人欢不战功:人民快乐生活,无需战功。
  11. 仍临九衢宴:依然在繁华的街道上宴饮。
  12. 更达四门聪:传来四方的欢乐声。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彩仗连宵合,琼楼拂曙通”形成了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用“洛水”比喻美丽与繁华。
  • 象征:酒筵、舞袖等意象象征着宴会的欢乐与人们的心情。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春日的宴会场景,表达了王维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渴望,同时也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彩仗:象征盛大、喜庆的场面。
  • 琼楼:象征高雅与华丽。
  • 落絮:春天的象征,暗含时间流逝和青春短暂。
  • 九衢:象征繁华和热闹的都市生活。
  • 四门聪:代表四面八方的欢声笑语,象征团圆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彩仗连宵合”意指: A. 夜间的美丽 B. 盛大的宴会场面 C. 春风的温暖

  2. “天保无为德”中“无为”的意思是: A. 不作为 B. 不争斗 C. 不生事端

  3. 诗中提到的“洛水”象征: A. 美丽与繁华 B. 战争与动荡 C. 乡村的宁静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李白《将进酒》
  2.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王维的《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与李白的《将进酒》均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王维更注重于和谐安宁的理想,而李白则强调豪放与人生的短暂,表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1. 《王维诗选》
  2. 《唐诗三百首》
  3.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