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感化》

时间: 2025-04-28 01:54:43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感化
王维 〔唐代〕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白话文翻译:

在傍晚时分,我手持竹杖,静静地等候在虎溪头。催促客人归家的山响声传来,水流声伴随我回到房中。野花在丛中竞相开放,山谷中的鸟儿发出悠扬的鸣叫。夜晚我坐在空旷的林中,四周寂静,松风吹来,恍若秋天的气息。

注释:

  • 筇竹杖:一种用竹子制成的拐杖,象征着隐士生活。
  • 催客:催促客人回家的声音,暗示归隐的情境。
  • 野花丛:自然界中的野花,象征着自由与自然之美。
  • 谷鸟:山谷中的鸟,代表自由自在的生命。
  • 松风:松树的风声,给人一种清凉和宁静的感觉。

典故解析:

“虎溪”一词可能与王维的隐居生活有关,王维在诗中常以自然为背景,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以山水诗闻名,风格清新脱俗,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写作于王维隐居时期,表达他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对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理想。

诗歌鉴赏:

《过感化》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展现了王维对自然的深切感受。诗的开头通过“暮持筇竹杖”展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描绘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接着“催客闻山响”一句,传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归家的情感,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思乡的氛围。随着“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自然的美与生命的活力在诗中跃然纸上。最后两句“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将整个场景推向高潮,夜晚的静谧与松风的清凉,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内心平和与清幽。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王维对隐居生活的一种向往,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厚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暮持筇竹杖:在傍晚时分,手握竹杖,显示了闲适的生活状态。
    • 相待虎溪头:静静地在虎溪旁等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
    • 催客闻山响:听到山中传来的声响,暗示时间的流逝。
    • 归房逐水流:顺着水流的声音回到自己的房子,营造出一种归属感。
    • 野花丛发好:野花竞相开放,象征自然的美好。
    • 谷鸟一声幽:山谷中的鸟鸣声悠扬,增添了诗的韵味。
    • 夜坐空林寂:夜晚独坐在空旷的树林中,感受到宁静。
    • 松风直似秋:松树的风声如秋天般清凉,传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 修辞手法

    • 拟人:如“松风直似秋”,将自然现象赋予了人的情感。
    • 对仗:如“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和谐的追求,体现了王维特有的山水情怀。

意象分析:

  • 筇竹杖:隐士的象征,代表隐逸生活的追求。
  • 虎溪:自然之美与宁静的象征。
  • 野花:生机与美好,象征自然的繁荣。
  • 谷鸟:自由与生命,传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松风:宁静与清凉,象征内心的平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王维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诗中“筇竹杖”象征什么?
    A. 战争
    B. 归隐
    C. 爱情
    D. 旅行

  3.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中,松风给人什么感觉?
    A. 热闹
    B. 宁静
    C. 悲伤
    D. 急促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鹿柴》王维
  • 《山居秋暝》王维
  •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诗词对比

  • 对比王维与李白的山水诗,王维更注重于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而李白则表现出一种豪放与奔放的精神。

参考资料:

  • 《王维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