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范节干》

时间: 2025-01-11 05:42:06

君墓我其铭,谁知不尽情。

半生萍梗过,晚岁柏松盟。

辇下清相谂,兵閒老共惊。

芙蓉堂在否,回首泪纵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范节干
作者: 陈著

君墓我其铭,谁知不尽情。
半生萍梗过,晚岁柏松盟。
辇下清相谂,兵閒老共惊。
芙蓉堂在否,回首泪纵横。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我为你在墓前铭刻碑文,谁能理解我对你的深情厚谊?
半生如浮萍般飘荡而过,晚年时与你如柏树和松树般结下深厚的情谊。
在车辇下曾经共同交流思想,战乱之中我们也曾相互惊惧。
芙蓉堂还在吗?回首往事,不禁泪水纵横。


注释:

字词注释:

  • 君墓:指已故的友人之墓。
  • 铭:铭刻,指为死者作的纪念。
  • 萍梗: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 柏松:象征长久的友谊。
  • 辇下:指车辇旁边,表示亲密接触。
  • 清相谂:清谈,互相讨论。
  • 兵閒:战乱期间。
  • 芙蓉堂:象征友人曾经聚会的地方。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柏松盟”暗示长久的友谊,柏松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坚韧与长青的象征。诗人通过对比友谊的长久与生命的短暂,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作品多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感悟,风格清新而深邃。

创作背景:
此诗是在友人范节干去世时作,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怀念与悲痛。诗中流露出对友情的珍惜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挽歌的形式抒发了对已故友人的深切怀念,情感真挚且细腻。开篇便以“君墓我其铭”直入主题,表现出诗人与范节干之间深厚的情谊,接着用“谁知不尽情”来强调这种情感的难以言表。诗中提到的“半生萍梗过”生动地描绘了人生的漂泊与无常,给人以深思。诗人将晚年的友谊比作“柏松盟”,寓意着友谊的坚韧与持久,体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辇下清相谂”回忆起往日的交流和共同经历,展现了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而“兵閒老共惊”则反映了战乱给生活带来的不安与动荡。最后一句“芙蓉堂在否,回首泪纵横”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出对过往时光的无限追忆与对友人的深切怀念,泪水的纵横象征着无法抑制的悲伤。

整首诗在情感上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哀痛,同时也流露出对友情的珍视,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君墓我其铭”:在友人的墓碑上刻下铭文,表明对朋友的怀念。
  • “谁知不尽情”:感叹世人无法理解自己对友人的深情。
  • “半生萍梗过”:比喻自己的人生如浮萍般漂泊,暗示对过往的无奈。
  • “晚岁柏松盟”:晚年时与朋友如柏松般坚固的友谊。
  • “辇下清相谂”:回忆当年在车辇旁的清谈,展现亲密关系。
  • “兵閒老共惊”:在战乱中共同经历的恐惧与无奈。
  • “芙蓉堂在否”:询问昔日聚会的地方是否还在,怀念往昔。
  • “回首泪纵横”:回首往事,不禁泪水横流,表达悲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半生萍梗”,形象地表现漂泊的生活。
  • 对仗:如“柏松盟”和“清相谂”,形成音乐感和节奏感。
  • 设问:通过“芙蓉堂在否”引起读者的思考,增强情感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友人的怀念而展开,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基调沉重而深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君墓:象征死亡与怀念。
  • 萍梗:象征漂泊与无常。
  • 柏松:象征长久的友谊与坚韧。
  • 芙蓉堂:象征友人聚会的地方,承载着美好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柏松”象征什么?
    A. 短暂的生活
    B. 坚韧的友谊
    C. 战乱的恐惧
    D. 生命的无常

  2. 填空题:诗中“君墓我其铭,谁知不尽__。”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芙蓉堂”是一个象征战乱的地方。(对/错)

答案:

  1.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比较陈著的《挽范节干》和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两者都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与对友人的思念,但李白的作品更侧重于个人的英雄气概与豪情,而陈著则更为细腻地描绘了友情的深厚与人生的无常。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曲赋解析》

这些书籍可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美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