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骊山作》

时间: 2025-01-11 08:59:02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

却为道傍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意思解释

过骊山作

作者: 杜牧 〔唐代〕

原文展示:

始皇东游出周鼎,
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
却为道傍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
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
烧作灰时犹未枯。

白话文翻译:

始皇帝东巡时,曾出游到周朝的鼎地,
刘邦与项羽的争斗皆是为了权位。
他们平定天下确实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但最终却让道旁的穷苦百姓受了苦。
老百姓并非愚笨,反而愈加愚昧,
被囚禁在千里函关中的独夫(指暴君)。
牧童在九泉底(阴间)点燃火焰,
烧成灰时仍然没有枯萎。

注释:

  • 周鼎:指周朝的青铜器,象征着古代的权力和文化。
  • 刘项:指刘邦和项羽,历史上楚汉争霸的两位人物。
  • 黔首:指普通百姓,通常带有悲惨的意味。
  • 函关:指关隘,象征着被囚禁的地方。
  • 九泉:指阴间或冥府,古人认为死者的灵魂归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牧,字牧之,号樊川,晚唐著名诗人,以五言绝句和律诗闻名。他的诗作常以情景交融、笔力遒劲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杜牧的游历之时,背景是唐代社会的动荡与对历史的反思。杜牧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当权者的批判,以及对普通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

诗歌鉴赏:

《过骊山作》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引发了对社会现状的深思。杜牧以始皇帝和刘项的东游与争霸为引子,揭示了历史上权力者的辛勤与百姓的苦难之间的深刻反差。他指出,尽管平定天下的过程艰辛,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让普通百姓陷入了更深的苦境,显示出权力的冷酷与无情。

诗中“黔首不愚尔益愚”一语,反映了普通百姓在权力斗争中的无奈和悲哀,暗示了社会对权力的盲目追逐使人愈发愚昧。最后两句以牧童的火焰象征希望与绝望的交织,虽然焚烧的灰烬仍未枯萎,似乎在提醒人们,历史的悲剧仍在延续。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多彩,情感深邃,展现了杜牧对历史和社会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始皇东游出周鼎:提及始皇帝的东巡,象征权力与历史的交汇。
    2. 刘项纵观皆引颈:指刘邦与项羽的争斗,反映权力的斗争。
    3. 削平天下实辛勤:强调平定天下的艰辛过程。
    4. 却为道傍穷百姓:揭示权力斗争对百姓的伤害。
    5. 黔首不愚尔益愚:普通百姓的困境与无奈。
    6. 千里函关囚独夫:对暴君的批判与对社会状况的反思。
    7. 牧童火入九泉底:象征希望与绝望的交织。
    8. 烧作灰时犹未枯:历史的悲剧仍在延续。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表现了权力与民生的矛盾。

  • 主题思想:全诗体现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社会现状的批判,展现了杜牧对当权者冷酷无情的控诉,表达了对普通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

意象分析:

  • 周鼎:象征权力与历史的沉重。
  • 刘项:代表历史的斗争与权力的游戏。
  • 黔首:象征普通百姓的无辜与悲惨。
  • 九泉:象征死亡与绝望的深渊。
  • 牧童的火:象征希望与对未来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杜牧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 D. 清代
  2. 诗中“黔首不愚尔益愚”指的是?

    • A. 富人
    • B. 权贵
    • C. 普通百姓
    • D. 文人
  3. 诗的最后两句象征了什么?

    • A. 死亡
    • B. 绝望
    • C. 希望
    • D. 以上皆是

答案:1-B,2-C,3-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望》与杜牧的《过骊山作》均反映了对社会的关切和对民生的忧虑,杜甫通过描绘战乱带来的苦难,展示了对家国的忧思;而杜牧则通过历史的对比反思当权者的冷酷,二者在主题上有相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