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香 蛰园赏桂》
时间: 2025-04-27 07:03: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阶扫珠尘,帘飘钿粟,庭阴罨雾如水。
午院风凄,天街月冷,吹下蟾官遗子。
金霏翠霭,正帝里秋光初霁。
天上曾沾旧泽,恩袍麝痕休洗。
飘然犹超浊世,擢孤枝小山高倚。
记说托根瑶阙,解闻仙佩,莫问前身梦里。
又露砌烟窗伴秋士,暗惜星星,轻盈似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宁静而清幽的秋天景象。诗的开头描写了庭院的清洁和帘子轻轻摇动,庭院的阴影如水般弥漫。午后的院子风寒冷,街道上的月亮显得清冷,犹如蟾蜍的遗子被风吹落。金光和翠色交织,正是帝王之气的秋天光景刚刚显现。曾经在天上沾染的旧泽,如今的恩泽和麝香的痕迹也不再需要洗净。诗人飘然地超越了浊世,倚靠在孤独的小山上。记得有人说过,根植于瑶阙之上,能听到仙佩的声音,不必追问前世的梦境。最后,露水打湿了烟窗,陪伴着在秋天的士人,暗自惋惜星星,轻盈得如同泪水般娇媚。
注释
- 阶扫珠尘:指楼梯上清扫掉细小的尘埃,形容环境清雅。
- 帘飘钿粟:帘子轻轻摇动,像金子和珠子般闪烁。
- 庭阴罨雾如水:庭院的阴影如同水汽弥漫,营造出朦胧的氛围。
- 蟾官:指月亮,蟾蜍代表月亮,寓意月亮的冷清。
- 金霏翠霭:形容秋天的光景色彩斑斓,充满生气。
- 瑶阙:指仙境中的宫殿,象征着美好和理想的境界。
- 轻盈似泪:比喻秋天的星光清澈而柔和,如泪水般轻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伯驹(1897-1966),字孟庚,号愚庵,近代著名书法家、画家和诗人。他的诗歌受传统文化熏陶,常在作品中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天香 蛰园赏桂》创作于秋季,是诗人对秋天桂花的感悟与赞美,反映了他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感悟。诗的开头便以“阶扫珠尘”引入,给人一种清新干净的感觉,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桂花的香气。接着,通过“庭阴罨雾如水”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午后的凉风,月夜的孤清,都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冷寂与幽远。
诗中对“金霏翠霭”的描写,展现了秋光的美丽,仿佛让人看到了金色的阳光洒在大地上,生机盎然。而“天上曾沾旧泽”则传递出一种历史的沉淀,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美好与遗憾。诗人通过“飘然犹超浊世”的表达,展示了对尘世的超脱与向往,期盼能够在清幽之处获得内心的宁静。
最后一句“暗惜星星,轻盈似泪”,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既有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也有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整首诗既有自然之美,又蕴含了深邃的人生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阶扫珠尘:描写环境的清雅。
- 帘飘钿粟:展现庭院的生动景象。
- 庭阴罨雾如水: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 午院风凄,天街月冷:描绘秋天的冷清。
- 金霏翠霭:表现秋天的色彩与生机。
- 天上曾沾旧泽:引发对美好过去的回忆。
- 飘然犹超浊世:表达对尘世的超脱。
- 莫问前身梦里:强调对人生追求的淡然。
- 暗惜星星,轻盈似泪:寄托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感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庭阴罨雾如水”,通过比喻形象地传达氛围。
- 拟人:如“帘飘钿粟”,将物体赋予生命,增添动感。
- 对仗:如“金霏翠霭,正帝里秋光初霁”,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桂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同时流露出对尘世的超脱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珠尘:象征环境的清雅和细致。
- 钿粟:代表秋天的丰盈与美丽。
- 蟾官:寓意月亮的冷清。
- 瑶阙:象征理想与美好的境界。
- 星星:代表美好事物的短暂与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蟾官”指代什么? A. 太阳
B. 星星
C. 月亮
D. 雨水 -
“金霏翠霭”中的“金”和“翠”象征了什么? A. 秋天的色彩
B. 夏天的阳光
C. 冬天的寒冷
D. 春天的生长 -
诗人对尘世的态度是什么? A. 依恋
B. 超脱
C. 忧伤
D. 渴望
答案: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张伯驹的《天香 蛰园赏桂》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现了对孤独和自然的思考。张伯驹侧重于秋天的景象与感受,而李白则通过月光引发对故乡的思念。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张伯驹诗文集》
- 《近现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