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香室,为定水寺复见心长老赋》
时间: 2025-01-26 05:26: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双峰桂树今无似,说道璘公有后身。
金粟如来能作主,碧山学士愿为邻。
天香入饷清可食,秋露染花黄未匀。
何惜一题方丈室,与师同是豫章人。
白话文翻译
如今双峰的桂树再也没有往日的样子,听说璘公已经转世重生。金粟如来能够掌控一切,碧山的学士希望能和他为邻。天香的桂花可以用来作食物,秋天的露水染黄了花朵却还未完全均匀。与其说我不惜在方丈的书室题字,倒不如说我和老师同为豫章之人。
注释
- 双峰:指的是双峰山,桂树生长的地方。
- 璘公: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僧,象征佛教的转世。
- 金粟如来:金粟是佛教的尊称,指代佛陀。
- 碧山学士:指的是山中隐士,象征高洁的学问与人格。
- 天香:指的是桂花,香气四溢。
- 方丈室:指的是寺院的书房,象征修行和学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昱,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其诗词作品为人所知。其作品常常表达对自然、人生的感悟,风格清新脱俗,富有禅意。
创作背景
《天香室,为定水寺复见心长老赋》这首诗作于张昱对定水寺心长老的拜访之际,表达了他对高僧的敬仰以及对自然与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古典的五言绝句,整体结构严谨。诗中通过对比与意象,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以及对高僧的尊重。开篇以“双峰桂树”引入,展现了自然的变化,进而引申到“璘公转世”这一典故,展现出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接着,诗人提到“金粟如来”与“碧山学士”,不仅传达了一种对佛教智慧的向往,也隐含了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天香入饷清可食”一句,描绘了桂花的美丽与清香,暗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最后一句“何惜一题方丈室”则是对自我价值的反思,传达出一种谦逊与自省的态度。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也融入了哲理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双峰桂树今无似:表达了自然景观的变化,似乎在叹息过去的美好已不再。
- 说道璘公有后身:提到高僧的转世,表达对宗教文化的推崇。
- 金粟如来能作主:佛教的智慧与力量象征。
- 碧山学士愿为邻:希望能与高人为友,体现出对人际关系的向往。
- 天香入饷清可食:桂花的美好与实用,象征生活的美好。
- 秋露染花黄未匀:描绘自然之美,含有时间的无常。
- 何惜一题方丈室:表达谦逊与自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金粟如来”比喻佛教的智慧。
- 对仗:如“天香入饷”和“秋露染花”,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高僧的敬仰和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同时也传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桂树:象征高洁与美好,常与高尚品质联系在一起。
- 璘公:代表着智慧与修行的象征。
- 金粟如来:象征佛教的力量。
- 碧山学士:代表隐士的高尚人格与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璘公”指的是谁? A. 诗人自己
B. 高僧
C. 朋友 -
“双峰桂树今无似”中的“无似”是指什么? A. 桂树没有以前的样子
B. 桂树变得更美
C. 桂树已经枯萎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 A. 诗人不愿意题字
B. 诗人与高僧有共同的背景
C. 诗人只是对高僧的羡慕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鹳雀楼》王之涣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张昱的这首诗更多地关注人际关系和对宗教的思考,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的描述与心境的孤独。两者皆展现出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风格各异却同样令人深思。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的风格与成就》
- 《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