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翠蛟亭》

时间: 2025-02-04 15:32:08

每到秋风忆翠蛟,三年此地小游遨。

如今着脚缁尘里,犹梦亭中阅怒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每到秋风忆翠蛟,
三年此地小游遨。
如今着脚缁尘里,
犹梦亭中阅怒涛。

白话文翻译:

每当秋风吹起时,我就想起翠蛟亭。
在这片地方我已经游玩了三年。
如今脚踏在尘土中,
却依然梦回亭中,观赏那澎湃的怒涛。

注释:

  • 翠蛟:指翠蛟亭,亭名,可能是作者心目中美好景象的象征。
  • 小游遨:指在此地游玩、游览,享受自然风光。
  • 缁尘:缁是黑色,尘则指尘土,暗示世俗的烦扰。
  • 怒涛:指波涛汹涌的水面,形容大海的壮阔与力量。

典故解析:

翠蛟亭可能与古代某个著名的水景相联系,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向往与怀念。这种怀旧情绪在古诗中常常出现,传达出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丁黼,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擅长山水诗,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色及心境。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作者对翠蛟亭的怀念之际,也反映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景致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翠蛟亭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美好自然景色的追求。诗中“每到秋风忆翠蛟”一句,勾勒出了一幅秋天的画面,带着淡淡的忧伤与思念。秋风是一个转折的季节,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同时也引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三年此地小游遨”表现了诗人对这片地方的深厚感情,三年的时光虽不算长,但在诗人的心中却是经历了许多,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接下来的“如今着脚缁尘里”,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脚下是现实的尘土,象征着世俗生活的烦扰与琐碎,令人感到失落。

最后一句“犹梦亭中阅怒涛”,将诗人对翠蛟亭的梦境与现实的对比加以升华。梦中,他依然能够回到那美好的时光,欣赏怒涛的壮观,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诗的情感更加深沉,表达出一种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与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每到秋风忆翠蛟:秋风一吹,便想到翠蛟亭,表现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 三年此地小游遨:在这里游玩了三年,暗示与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
    • 如今着脚缁尘里:面对现实,脚踏在尘土上,表明对世俗生活的无奈。
    • 犹梦亭中阅怒涛:梦中回到亭中,仍然能欣赏到大海的壮观,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风与思念相结合,展示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上下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亭中景象与诗人的情感结合,生动形象。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对自然的向往。

意象分析:

  • 秋风:象征着时间流逝与思念。
  • 翠蛟亭:代表着美好回忆与理想境界。
  • 怒涛: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壮美,反映出诗人的豪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通过什么季节的变化来表达思念之情?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2. 诗中提到的“缁尘”指的是什么?

    • A. 美好回忆
    • B. 现实的烦扰
    • C. 自然风光
    • D. 诗人的理想
  3. 诗人在梦中看到的是什么?

    • A. 夏天的阳光
    • B. 怒涛
    • C. 秋天的落叶
    • D. 冬天的雪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侧重于个人的孤独感。
  • 《登高》:表现了对自然的感悟与对人生的沉思,意境较为沉重。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文观止》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