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丈室碧玉壶善甫赋诗铎亦奉和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2-04 16:19:47

随人作计鱼千里,知命无忧鸟一天。

碧落云深堪避世,九华烟暖可忘年。

平章万有归玄览,收拾方心入大圆。

上界真人自官府,不妨聊作橘中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随人作计鱼千里,知命无忧鸟一天。
碧落云深堪避世,九华烟暖可忘年。
平章万有归玄览,收拾方心入大圆。
上界真人自官府,不妨聊作橘中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前两句提到,随人而行就像鱼儿在千里间游动,知命的人则没有忧虑,如同鸟儿在一天中自由飞翔。接下来,深邃的碧空和云层是避世的好去处,而九华山上的烟雾温暖,似乎可以让人忘却年岁。后两句中,诗人提到万物最终都归于自然的玄妙,内心的平静可以达到完美的境界。最后一句则表达了对高人隐逸生活的憧憬,认为即使在官府之中,也可以随意地生活,如同在橘子树下的仙人。

注释:

  • 随人作计:随波逐流,与他人一起制定计划。
  • 千里:形容距离的遥远,指鱼在水中游动。
  • 知命:明白自己的命运,接受命运的安排。
  • 碧落云深:指深邃的天空和云层,象征清静的境界。
  • 九华烟暖:九华山的烟霭温暖,象征隐逸的美好环境。
  • 平章万有:指万物的本质归于自然的道理。
  • 大圆:指内心的圆满和宁静。
  • 上界真人:指高人、隐士。
  • 橘中仙:隐喻隐士在自然中安然自得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路铎(约公元1070-1130年),字善甫,金朝诗人,擅长山水诗和咏怀诗。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表现隐逸生活的理想,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金朝时期,诗人受当时社会动荡的影响,向往隐居生活,渴望逃避官场的纷扰。诗中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高人境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开篇“随人作计鱼千里,知命无忧鸟一天”通过鱼和鸟的对比,展现了两种生活态度:一种是随波逐流,另一种是知命而安。诗人通过这种对比,提醒人们应当意识到命运的安排,从而不必为生活琐事而烦恼。

接着,诗人描绘了理想中的隐逸环境,“碧落云深堪避世,九华烟暖可忘年”,表达了对远离尘嚣的渴望。在这片云深处,似乎可以忘却时间的流逝,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由。而接下来的“平章万有归玄览,收拾方心入大圆”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宇宙的和谐。

最后一句“上界真人自官府,不妨聊作橘中仙”则带有一种幽默感,暗示即使身处官场,也可以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享受生活的乐趣。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以及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随人作计鱼千里:与人同行,随意而动,如同鱼儿在千里水中自由游弋。
  2. 知命无忧鸟一天:明白命运的人,心中无忧,像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
  3. 碧落云深堪避世:深邃的天空和云层是避世的理想之地。
  4. 九华烟暖可忘年:九华山的烟雾温暖,人可以在这里忘却岁月的流逝。
  5. 平章万有归玄览:万物的本质最终归于自然的理性。
  6. 收拾方心入大圆:内心的安宁可使人达到完美的境界。
  7. 上界真人自官府:高人隐士也可以在官场中求得自在。
  8. 不妨聊作橘中仙:不妨就这样享受生活,如同橘树下的仙人。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使用“鱼”和“鸟”比喻不同的人生态度。
  • 对仗:如“知命无忧”和“随人作计”,形成鲜明的对比。
  • 意象:如“碧落云深”、“九华烟暖”,构建出自然的宁静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随意与自由。
  • :象征无忧与洒脱。
  • 碧落、云深:象征清净与超脱。
  • 九华烟暖:象征隐逸与温暖的环境。
  • 真人、橘中仙:象征超然物外的高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随人作计”主要表达了什么? A. 随波逐流
    B. 追求名利
    C. 追求智慧

  2. “碧落云深堪避世”中的“碧落”指的是什么? A. 大海
    B. 深邃天空
    C. 青山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官场的讽刺
    B. 对自然的向往与隐逸的理想
    C. 对爱情的追求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之美,体现了隐逸生活的哲学。
  • 李白《月下独酌》:表达了对自由与孤独的感受,展现了诗人洒脱的个性。

参考资料:

  • 《金代诗文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