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寿寺晚归》
时间: 2025-01-27 03:25: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陌黄尘没马头,
眼明佛界接仙洲。
清溪照影红蕖晚,
禅榻生凉碧树秋。
少室宗风开木义,
裕陵遗墨烂银钩。
对谈不觉山衔月,
只为松风更少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傍晚归来的情景。道路上黄尘弥漫,马头都被掩埋在尘土之中;眼前的佛教世界与仙境连接,令人心驰神往。清溪映照着晚霞中的红莲,禅榻上感受到秋天的凉意,碧绿的树影摇曳。少室山的宗风开创了木义,裕陵的遗墨如银钩般闪烁。与友人对谈,不觉间山的轮廓已与月亮相接,只因松风悄然,更让人留恋。
注释:
- 九陌:指的是道路,这里形容道路的尘土飞扬。
- 黄尘:指的是沙尘,形容环境的荒凉。
- 佛界:佛教的世界,象征着宁静和超脱。
- 仙洲:指神仙居住的地方,隐喻理想的境界。
- 清溪:清澈的溪水,象征着纯净。
- 红蕖:指红色的荷花,代表美丽与生命。
- 禅榻:禅修用的床榻,象征着修行与宁静。
- 少室宗:少室山是禅宗的发源地之一,代表着禅宗文化。
- 裕陵:指的是历史遗迹,文化的传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路铎是金朝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闻名。其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和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一个晚归的场景中写成,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佛教思想的认同,表达了在纷扰的世界中追求内心宁静的愿望。
诗歌鉴赏:
《庆寿寺晚归》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思考。诗的开头以“九陌黄尘没马头”引入,描绘了一幅黄尘弥漫的画面,令人感受到归途的艰辛与孤寂。接着,诗人将视野转向“眼明佛界接仙洲”,用佛教的意象描绘心灵的追求,暗示通过修行达到精神的升华。
“清溪照影红蕖晚”则是自然与美的结合,清澈的溪水映照着晚霞中的红莲,象征着生命的美好与短暂。而“禅榻生凉碧树秋”则传达了一种宁静的氛围,秋天的凉意与碧绿的树影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平和。
接下来的两句“少室宗风开木义,裕陵遗墨烂银钩”则引入禅宗的文化象征,少室山和裕陵的提及,不仅体现了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显示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敬仰。最后两句“对谈不觉山衔月,只为松风更少留”表达了与友人交谈时的无心之乐,在松风的轻拂中,时间似乎也变得缓慢,现实与理想的交织让人感到无比的惬意。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佛教文化的独特理解,字里行间流露着淡淡的忧伤与宁静,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九陌黄尘没马头:描绘了道路上的尘土飞扬,行进的艰辛。
- 眼明佛界接仙洲:眼前的景象让人向往佛教的宁静与理想世界。
- 清溪照影红蕖晚:自然美景的描绘,反映了生命的美好。
- 禅榻生凉碧树秋:表现出禅修的环境与秋天的凉意,象征内心的宁静。
- 少室宗风开木义:提及禅宗文化,展示了传统文化的深厚。
- 裕陵遗墨烂银钩:历史遗迹象征文化传承的璀璨。
- 对谈不觉山衔月:与友人交谈中不知不觉,时间的流逝。
- 只为松风更少留:松风轻拂,营造出一种留恋的氛围。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清溪照影红蕖晚,禅榻生凉碧树秋”,对称工整。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心灵感受相结合,增强诗的意境。
- 象征:佛教与自然的结合,象征内心的追求与宁静。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对佛教文化的认同,以及在纷扰的生活中追求内心宁静的愿望。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人生的哲理与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尘:象征生活的艰辛与世俗的烦恼。
- 佛界:代表精神的追求与超脱。
- 红蕖:象征美丽与生命的短暂。
- 禅榻:象征修行与内心的宁静。
- 松风:象征自然的轻柔与心灵的宽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九陌黄尘没马头”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 A. 宁静的山林
- B. 黄尘弥漫的道路
- C. 繁华的市街
-
“清溪照影红蕖晚”中,红蕖象征什么?
- A. 美丽与生命
- B. 悲伤与失落
- C. 朋友与欢乐
-
诗中提到的“少室宗”与什么有关?
- A. 道教文化
- B. 佛教文化
- C. 诗歌创作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山中问答》 王维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自然与内心的思考,但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
- 王维《山中问答》:与《庆寿寺晚归》相似,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但更加关注对话的哲学意义。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金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禅宗文化与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