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张十八》
时间: 2025-01-11 12:46: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饥止一簟食,渴止一壶浆。
出入止一马,寝兴止一床。
此外无长物,于我有若亡。
胡然不知足,名利心遑遑。
念兹弥懒放,积习遂为常。
经旬不出门,竟日不下堂。
同病者张生,贫僻住延康。
慵中每相忆,此意未能忘。
迢迢青槐街,相去八九坊。
秋来未相见,应有新诗章。
早晚来同宿,天气转清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简朴追求和对朋友的思念。诗人只需一张席子来吃饭,渴了就喝一壶水,出门只需一匹马,睡觉则用一张床。除此之外,别无他物,仿佛一切都已失去。尽管如此,诗人却感到内心无法满足,名利心浮躁不安。日复一日,习惯了懒散的生活,已经形成了常态。整整一个月没有出门,整天待在家里。和自己同样贫困的朋友张生住在偏僻的延康,每当懒散时总会想起他,这种情感始终无法忘却。我们相隔八九个街坊,秋天来了还未见面,想必会有新的诗篇产生。希望不久后能一起宿营,天气也渐渐转凉了。
注释:
- 簟食:用竹席或草席吃食物,表示简朴的生活。
- 壶浆:指盛水的壶,浆为饮料,通常指酒或水。
- 名利心:对名声和利益的渴求。
- 张生:指诗人朋友张某,寓意同病相怜。
- 延康:地名,可能指诗人朋友的居住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内容通俗易懂、情感真挚、题材广泛而闻名。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作”,重视现实生活的反映。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白居易晚年,他在生活上追求简朴,表达了对物质的淡泊与对友谊的珍视。诗中的张生代表了他生活中的同道之人,诗人通过对朋友的思念,传达了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寄张十八》通过对生活的简朴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物质的淡薄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诗的开篇便以“饥止一簟食,渴止一壶浆”展示了诗人对生活所需的朴素态度,这种简约的生活方式反映了他超然的境界。接着,通过“胡然不知足,名利心遑遑”两句,诗人自问为何内心仍感不安,暗示对名利的渴望与内心的矛盾。整首诗在描绘自己生活状态的同时,表达了对好友的深切怀念,表现出一种人际关系的温暖与情感的真挚。
诗中“同病者张生”使得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连接,张生的贫困与诗人的状况形成呼应,反映当时社会中普遍的贫富差距。最后,诗人期望着与朋友的重聚,展现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与对友情的珍视。整首诗不仅是一种生活的写照,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情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饥饿时只需一席食物,口渴时只需一壶水。
- 出行只需一匹马,睡觉只需一张床。
- 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财物,对我来说就像失去了一样。
- 不知为何还是觉得不满足,内心对名利的渴求让我心神不宁。
- 这种懒散的状态越来越习惯,变成了我的常态。
- 整整一个月没有出门,整天待在家里。
- 和我同样处境的张生,住在偏僻的延康。
- 每当懒散的时候总会想起他,这种情感始终无法忘却。
- 我们相隔八九个街坊,秋天来了还未见面,想必会有新的诗篇。
- 希望不久后能一起宿营,天气也渐渐转凉了。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饥止一簟食,渴止一壶浆”,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比喻:用“无长物”比喻内心对物质的淡漠。
- 排比:通过“出入止一马,寝兴止一床”增强了生活的简朴感。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简朴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友情的珍视。通过对物质的淡薄和对朋友的思念,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内心的情感寄托。
意象分析:
- 饥与渴:象征生存的基本需求,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真实感受。
- 马与床:象征出行与休息,表达生活的简单。
- 青槐街:象征着亲密的友情与生活的环境,暗示着友谊的纽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饥止一簟食,渴止一壶浆”中的“簟”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饮料
- B. 一种食物
- C. 一种席子
- D. 一种器皿
-
诗人对“名利心”的态度是?
- A. 渴求
- B. 满足
- C. 轻视
- D. 忽略
-
“同病者张生”指的是?
- A. 诗人的兄弟
- B. 诗人的朋友
- C. 诗人的学生
- D. 诗人的邻居
答案:
- C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白居易和杜甫的诗歌都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然而,白居易的诗更显豁达,关注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往往更为沉重,关切社会的苦难。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评传》